不怕人!福建3米长50斤重巨蟒盘踞在一墓地,为何出现在陵园?

八戒科学 2025-02-18 13:00:57

随着春天的到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量野生活物外出活动,其中蛇就是其中之一。近日,在福建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松园村的松园陵园内,惊现一条大蛇,让不少人感到害怕。

据了解,当时正在陵园中作业的员工们察觉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选择报警求助。消防员火速赶到现场,经仔细确认,发现这条大蛇竟是一条缅甸蟒蛇。初步预估,其长度达3米,体重超过50斤,是个“庞然大物”。

考虑到直接抓捕可能会对蟒蛇造成伤害,消防员不敢贸然行动,立刻通知了泉港区自然资源局林业股的护林员前来协同处置。

据悉,福建消防员与护林员碰头后,随即开展二次侦查与评估工作。他们发现,消防员所携带的捕蛇器原本是用于捕捉体型较小的蛇类,与这条巨型缅甸蟒蛇的体型极不匹配,根本无法实施抓捕。

在现场护林员的帮助下,消防员灵机一动,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枝,现场加工制作了一个新的捕蛇器。制作完成后,消防员迅速利用木枝精准地控制住蛇头,其他人员紧密配合,合力控制住蛇身。

在众人齐心协力、默契无间的配合下,终于成功将这条缅甸蟒蛇装入提前准备好的捕蛇袋中。随后,蟒蛇被移交给林业部门,等待进一步的妥善处置。

虽说立春已过,但气温依旧不见明显回升。可一些“抗冻”的蛇儿们似乎早已按捺不住,提前结束了漫长的冬眠,迫不及待地出来迎接属于它们的“本命年”,甚至出现在人类生活区域附近。就在不久前,福建三明的一户农户家里,还出现了一条仿佛在“打坐”的蛇呢。

缅甸蟒蛇为何出现在陵园?

缅甸蟒蛇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福建泉港松园陵园这一特定地点。结合事件背景及缅甸蟒的生态习性进行分析:

首先,缅甸蟒作为冷血动物,冬季会进入冬眠状态。尽管当地已立春,但气温未明显回升,可能导致蟒蛇因冬眠期间能量消耗过大而提前苏醒。此前就有村民反映,有鸡鸭失踪现象,推测陵园周边可能存在稳定的食物源,如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吸引其前来觅食。

其次,松园陵园地处泉港区涂岭镇松园村,周边环境包括山林、水沟和农田,为缅甸蟒提供了隐蔽场所和猎物资源。缅甸蟒在我国华南地区分布广泛,常栖息于靠近水源的林地和灌木丛,而陵园依山而建的特征与其自然栖息地高度重合。

第三,缅甸蟒对温度敏感,常通过晒太阳调节体温。在此次事件中,村民观察到蟒蛇在墓地上“晒太阳”,推测其可能因近期昼夜温差较大,选择在相对温暖的陵园石板或围墙附近活动。

此外,周边村民近年频繁发现蟒蛇踪迹,可能与当地开发导致蟒蛇原有栖息地的碎片化有关。陵园内杂草丛生、水沟孔洞等环境为其提供了藏身和逃逸的路径,进一步促进了蟒蛇的出现。

最后,缅甸蟒是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可能使其野外种群数量有所恢复。此次事件中,消防与林业部门的协作保护措施,也反映了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常态化趋势。

不怕人!缅甸蟒蛇出现在人们生活区

缅甸蟒在我国华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广泛分布,主要栖息于靠近水源的林地、农田及灌木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自然栖息地(如山野、湿地)与人类居住区(如陵园、村庄、农场)逐渐重叠。

人类生活区域内存在大量家禽(如鸡、鸭)和鼠类,这些都是缅甸蟒的主要食物来源。在美食的诱惑下,缅甸蟒冒险进入人类生活区,出现了“不怕人”的现象。

缅甸蟒需要通过晒太阳来调节体温。尽管已经立春,但气温仍偏低,人类生活区的石板、围墙等人工设施因吸热快而成为缅甸蟒理想的“取暖场所”。

缅甸蟒频繁出现在人类生活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的生态保护和种群恢复。作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缅甸蟒受到法律保护,近年来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了其野外种群数量的恢复,从而提高了野生缅甸蟒被偶遇的可能性。

总结

缅甸蟒蛇出现在福建泉港松园陵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其生态习性密切相关,也受到人类活动及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未来的生态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0 阅读:1

八戒科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