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鱼的吃口和调钓的关系(上)

本汀垂钓学院 2021-11-22 14:17:44
作者:林海飞(版权文章、严禁转载)

一、 鱼的嘴型和吃口的关系

在《鱼的基础食性和钓法选择》一文当中,我们介绍了鱼的吻形、嘴裂、口位、牙齿和鱼的食性、摄食特点之间的关系。就作钓而言,因为我们采用的多是商品饵料,而且有鱼钩和子线的牵绊,鱼在就饵的时候,会表现出与在自然水域或者养殖条件下不同的摄食特点,也就是说,咬钩和鱼在自然条件下的进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嘴裂和口位,不但是判断鱼基础食性的主要依据,还和鱼的就饵方式密切相关,对作钓,尤其是调漂有着深远的影响。

口上位的鱼种,主要以生活在水体表面和上层的生物为食,其中又分为两类:其一是吻比较尖、口裂比较大,以小鱼、小虾为主要食物的的攻击性凶猛鱼种如鳜鱼、鲈鱼、翘嘴。这些鱼抢食凶猛,吃口干脆,作钓手法以路亚或者活饵拖钓为主,和调漂的关系并不大。其二是吻圆钝,嘴裂虽大却是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的鱼种如鲢鱼、鳙鱼。这些鱼性情温和,就饵时警觉性高,作钓方法以半水定层为主,加之上额内凹,所以对调钓以及饵料状态的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空竿或者脱钩的情况。

口下位的鱼种,主要以底栖生物或者塘底的腐殖质、有机碎屑为食,一般具有嘴裂较小,食相温和的特点。口下位的鱼种,额齿严重退化甚至消失,有些鱼在上额部进化出了类似铺路石那样的厚厚的角质层,这种角质齿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将附着在石头、砂砾上的藻类刮下来,摄食效率因而大幅提高。有些口下位的鱼种,甚至还进化出了腹部吸盘(如清道夫),这个吸盘让它们可以依附于河底的石头上,即便是在水流湍急的水域依然可以安然进食。因为上额突出,口下位的鱼种在咬钩的时候,上额容易触碰子线,其结果一是容易让鱼产生警觉,二是容易导致浮漂假动作的出现,从而增加了作钓的难度,因而在调钓方面必须作出针对性的调整,比如采用钝钓的方法。

口端位的的鱼种品类繁多,数量庞大,是我们在实战中的主要垂钓对象,大部分的鲤科鱼种都属此类。口端位的鱼种很多都是杂食性鱼种,根据季节,昼夜、性别、鱼龄、个体大小以及活性等的不同,在食物的选择和吃口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当作钓这些鱼种的时候,不仅调钓方法千差万别,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某些突然的变化,让钓手触不及防。

二、 鱼的吃口类型

嘴型,食性和食物喜好上的区别,决定了不同的鱼种在就饵(咬钩)方式上会呈现出千变万化的特点,即便是同一鱼种的不同亚种,在吃口方面也会存在细微的区别。鱼类吃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疑为我们的作钓,尤其是漂相的判断增加了难度,但是,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归纳起来,鱼的吃口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见表13)

表13:鱼的吃口类型

三、 鱼吃口的变化

上面谈到的鱼的吃口,是鱼在正常情况下的进食特点。由于季节、天气、昼夜、幼鱼和成鱼、食物特性、摄食欲望、整体活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鱼的吃口也会呈现出两种典型的变化:其一是某些鱼种会同时具备多种吃口的特点,其二是某些鱼种的吃口会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以罗非鱼为例,正常情况下,罗非鱼的吃口为吸,但是,在拍摄《水底探秘》节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饵料的味型不对或者摄食欲望不强的时候,罗非鱼的吃口以啄吞居多,特别是尖嘴罗非,在就饵时往往有用嘴唇先将饵球托起,过了三五秒后才一口吞下的习惯。除了啄吞,刮食是罗非鱼另外一种比较典型的就饵方式。无论是在竞技塘还是金鱼缸中,我们都拍到过罗非鱼横着身体用上下额刮食池壁或者缸壁上的青苔的镜头,这,是罗非的天然习性和食性使然。交配期间的公罗非,呈现出来的则是另外一种更为激进的就饵方式,利用拖非或者路亚等钓法,我们很容易将具有攻击性的公罗非钓上来,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此期间的公罗非,就饵的方式是典型的咬口。

又以草鱼为例,正常情况下,草鱼的吃口是吞,但是,在冬季水温比较低,鱼活性不足的时候,草鱼的吃口会向吸和啄吞的方向发展。喜欢钓草鱼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夏秋季鱼摄食欲望强、活性足的时候,用钝钓法,颗粒饵料钓草鱼,浮漂的动作大且干脆,以黑漂和大顶漂居多,但是在水温低的时候,草鱼的咬钩动作相比之下要轻很多,表现在漂相方面以小顿口为主,由此可见外界因素对于吃口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影响鱼吃口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在不同的条件下,鱼的吃口,包括漂相都会有不同的表现(见表14)

表14:影响鱼吃口变化的因素

3 阅读:233

本汀垂钓学院

简介:传播垂钓文化,推广垂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