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火炮产量一直是一个被人诟病的地方,像是野炮、山炮、榴弹炮这种正规的火炮,国民政府几乎无法自产,即使有小规模的生产,产量也低得可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知道作为地方军阀的东北军阀张作霖和山西军阀阎锡山都能够生产75、105甚至150毫米重炮,怎么到了掌握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国民政府反而不行了?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控制区仅仅生产了大约800门火炮,其中山炮生产了大约600门,以仿制法国施耐德M1919型75毫米山炮为主。另外还仿制德国克虏伯公司的75毫米野炮,生产了大约150门。榴弹炮国民政府几乎无法自产,不过早些年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可以生产105毫米,甚至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
这800门火炮中有超过一半都是山西军阀阎锡山的太原兵工厂生产的,阎锡山这个人还算是比较有远见,在主政山西的时期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建设,建设了太原兵工厂,钢铁厂、煤炭加工厂等等工厂,让山西具备了生产步枪、机枪和火炮的能力,虽然质量相较原版差一些,但是有没有这个问题显然更重要。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生产火炮的主要工厂为位于重庆的第21兵工厂,太原兵工厂(后来搬迁到了陕西)和汉阳兵工厂(因为战争而搬迁到了湖南与重庆),汉阳兵工厂在搬迁途中设备损失严重,仅能小批量生产火炮部件,这三个兵工厂几乎都因为战争而丧失了大部分的产能,导致抗战中我国火炮产量极低。

首先当时关内因为常年的战争,大部分的工业建设都被摧毁,比如在1937年中国关内钢铁产量仅为四万吨,优质钢材全部依赖进口,比如生产火炮需要的高碳钢就需要从德国进口,但是在战争爆发后日本迅速封锁了中国海域,导致外部贸易线路被掐断,四万吨钢铁要分配到枪支弹药的生产中,能用来制造火炮的数量少得可怜。
另外受困于当时国内的技术落后,火炮需要的膛线加工机床、大型锻压设备都需要进口,国内仅仅能仿造简易型号。比如75毫米山炮就需要人工手动校准,精确度极低。再加上抗战初期内地大部分的工厂都位于江浙沪沿海地区,兵工厂搬迁到西南地区的途中损耗能达到60%左右(比如上海兵工厂的炮管生产线损耗严重)。

日军轰炸也给国军政府造成了严重影响,比如1940年大轰炸给第21兵工厂造成了30%的产能损失。综合上述一系列原因,造成了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火炮产量低。而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国民政府在二战中积极寻求外援,先后找来了德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援助,但是因为滇缅公路被掐断,导致大量火炮囤积在印度进不来。
至于为什么奉系军阀张作霖的沈阳兵工厂能够生产足够的火炮,首先是东北环境较为安定,没有太多的战争,另外就是张作霖的远见了,知道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尤其是火炮的重要性,因此非常重视火炮研制和生产,想比较而言国民政府就没有这种想法,导致抗战中军队缺火炮缺的要死,很多部队只能用迫击炮充数。

主要是炼钢技术不行,造不了炮钢。民国时期好一点的兵工厂最多也就是来料加工,进口炮钢自己加工成炮管,差一点的厂子来料加工都做不了,只能直接进口成品炮管。这号称黄金十年,也不好好发展发展炼钢工业[汗]
火炮生产可是高精尖!涉及范围极广,对工业制造能力要求很高!印度现在好像还是进口件组装。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可以造榴弹炮用的炮弹但造不出榴弹炮,是日本的设备和技术,原来东北军生产的火炮基本都是组装。山西和南京可以造野战炮,但数量极少!而且身管进口!因为炮钢难!设备少!榴弹炮直到中苏关系确定后苏联援助设备建厂后才能生产!能玩火炮的国家其实都不希望出现新的玩家!看似简单的大炮,嘿嘿嘿,一般国家还真玩不了[鼓掌]
连民31式60迫击炮的炮管都是进口的霉国货………民国生产的火炮炮管都是进口的,极少数也是进口炮钢才能加工出炮管,进口受阻,就啥也干不了。
说抗战影响火炮制造,黄金十年干鸡毛了,一年造100门,十年也有1000啊
民国大师不玩钢炮,玩别的[笑着哭]
别说炮钢了,那时候普通枪械的用的国产钢材大部分都不合格。
不买办,孔宋怎么发财[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