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欧洲,为何会走到这个地步?

瑞轩谈国际 2025-03-07 16:10:35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正在大西洋两岸掀起惊涛骇浪。当美国宣布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25%关税、与俄罗斯密谈乌克兰矿产开发、觊觎丹麦格陵兰岛资源时,欧洲议会以517票赞成通过《欧洲防御自主法案》,计划未来五年投入8000亿欧元建立独立防务体系。这场跨大西洋的地缘政治地震,印证了毛泽东61年前的精准判断: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矛盾必将加深。

1964年10月9日的中南海谈话,毛泽东在与阿尔巴尼亚代表团交流时指出:"整个欧洲跟美国会有分歧的,要引导欧洲去反美。"历史的发展轨迹验证了这个预见——法国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欧洲国家1971年集体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如今欧盟27国集体反对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特别是德国总理近日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言:"欧洲不能再当美国的自动提款机",标志着大西洋同盟关系进入质变阶段。

当前欧美矛盾的激化源于结构性利益冲突。美国35万亿美元国债压力迫使特朗普政府实施"经济收割战略":对欧盟商品加征关税预计每年增收320亿美元;瞄准乌克兰已探明的2.1亿吨锂矿储量,计划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分账。这些措施直接冲击欧洲核心利益,法德主导的"欧洲复兴基金"已将40%资金转向本土制造业保护。

防务领域的离心力尤为显著。北约内部出现前所未有的战略分歧:美国要求欧洲盟国将军费提升至GDP的3%,却拒绝分享F-35战机源代码;法国主导的"欧洲军"计划已吸纳14国参与,其"未来空战系统"项目明确排除美国承包商;德国更是在波兰部署"欧洲天空之盾"防空系统时,故意选用以色列而非美国反导技术。这种"去美国化"趋势在军工领域形成连锁反应,欧洲防务局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内部军备采购比例首次突破65%。

毛泽东预见的"引导欧洲反美"正在成为现实。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量突破1.7万列,在美对华芯片禁令背景下,中欧半导体贸易额逆势增长28%;法国空客拿下中国2900亿元飞机订单,为其美国竞争对手波音的市场空缺补位;德国总理带着12家隐形冠军企业访华,在氢能、人工智能领域签署47项合作协议。这种经济深度融合,使得欧盟在对华政策上越发谨慎,近期否决了美国提议的联合制裁中国新能源产业动议。

历史轮回中的大国博弈暗合毛泽东的战略思维。当欧洲议会主席宣称"要成为中美之间的第三极"时,中国正通过"地中海-中国投资走廊"深化与南欧国家合作,在比雷埃夫斯港、直布罗陀海峡等战略节点布局。这种地缘经济布局与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形成时空呼应,在分化西方阵营的同时,为多极化世界注入新动能。

当前欧美分歧的深化,恰逢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期。随着《中欧全面投资协定》重启谈判,双方在绿色能源、数字基建等领域的合作潜力达2.3万亿美元。尽管某些势力仍在推动"小院高墙",但欧洲工商界用脚投票——大众汽车宣布追加在华投资250亿欧元,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提前两年达产,这些务实合作正在重塑跨大西洋关系的天平。

甲子轮回,沧海桑田。当欧洲议会议员引用《毛泽东选集》分析当前国际局势时,世界正见证历史预见与现实发展的交响。在这场百年变局中,把握矛盾规律、善用战略机遇,方能在风云激荡中锚定前行方向。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