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
一二三聊职场,四五六谈感情。
94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了一些评论,说几个普遍的观念错误吧。请认真看完,这篇文章不是说“不能开战损失会很大”,因为开战已经是事实了。
而是让一些键盘口嗨的网友明白,这场战争的残酷性,每个人都要做好流血、牺牲的准备。
经济战不是喊口号,让大企业冲在前面。而是和每个人都有关,都要有真实付出觉悟。
1.涨价的只是“耐克鞋、苹果手机”。看一下两国的各自进口产品目录就知道,我们出口美国的反而主要是高科技电子产品。
美国出口到我国的主要是农副业产品。
所以,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耐克鞋、苹果手机、星巴克”,如果涨价反而是菜篮子里面的东西。

不要因为从美国进口的都是波士顿龙虾这种有钱人才吃的。
比如说“大豆”,很多人感受不到,其实主要是榨油,剩下的时豆粕,是养牲口用的增膘饲料。
它的价格上涨,会导致食用油、猪肉、鸡肉的价格全部上涨。
而我们出口美国的,基本是制造业的尖端成品,对美国其他行业的价格影响,并没那么大。
2.“大不了不买美国进口货”的思维,想得太简单了。很多人听说美国进口关税也涨价了,想的是:“大不了我不买美国货了。”
但市场不是这样的。
真实的市场是——
假如说国进口玉米贵了,首先和前面说的一样,各种肉的价格都贵了,因为玉米也是重要饲料。
其次,国产玉米的价格同样也会上涨。
因为原本市场有两家卖东西,一家忽然提价的,大家都去买便宜的那家的,但产量就这么多,所以物以稀为贵,剩下的那家也会涨价。
所以,“不买美国货就不会受到影响”的思维,是想简单了。
3.受到影响的只是农业等进口产品。食品价格代表是一个社会的必需品价格的水平。
它的上涨在更长的周期内,可能带来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
比如说,当年猪肉的价格涨了,旁边理发的价格第二个月也涨了。
理发师说原因是:“因为他想要吃猪肉,按照过去的收入买不起。”
上面这是一个当作笑话的简易逻辑,但生动演示了食品物价上涨,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
4.这是一场中美之间两个大国的博弈战争。并不是,因为世界是多元化的,影响胜局和我们竞争的可能恰好是其他国家。
举个例子:
有个女生和男生相亲,两人互相豆很满意,但是女生说结婚要60万彩礼。
男生说你这是讹诈,凭什么我把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赚的钱白送给你?
女生或:“我闺蜜前几天结婚,他对象就给了80万彩礼。”我上一个相亲对象,也说能给100万彩礼,我看你条件比较好,才只要的60万彩礼,否则我们家那边,都是男生买房呢。
在这件事里,看似是女生在对男生要挟,其实导致男生要出60万彩礼的,恰好是其他男生的行为。
如果所有男生都抱定“一分钱彩礼不会出”,那么他的条件更优秀,一样会优先获得交配权。
当然,要的太多了男生也可以很硬气,不同意女生的条件。但需要他有底气:其他的女生不会要这么高的价格。
同样的道理。
在这次看似的中美博弈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可能恰好是其他国家。
美国人不会和特朗普一条心,完全拒绝更好用的中国科技和电子产品,但的确能买到的价格更贵了。这回导致他们也看看其他国家的电子产品。
举个例子:
就像是2015年,有一个中国消费者想要买一台iphone6S,需要7000元;他也可以买一台小米4。
小米4当时没有苹果6好用,但是价格只要1999元。那么,他可能选择国产小米4。
但如果这台苹果6的7000元里面,有54%是关税,取消的话价格会降低到3300元。
那么他可能在1999的小米4和3300的苹果6之间,依然倾向于苹果6。
这和他是不是爱国无关,是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自然选择。
同样的道理。
我国进口到美国的一些电子产品,并不是完全无人可替代。
而是之前中国产品主打“性价比”,在同样的价格上,性能更好;在同样的性能力,价格更便宜。
比如之前中国制造的纪录片中,一个美国工厂主用小金属件举例,说他从中国进口这个只要5美分,但是美国本地工厂生产反而需要7美分,所以他宁肯从中国进口。
但是,现在如果从中国进口一样需要7.5美分了,因为加了54%进口税,那么他当然不如选择本地工厂或者加拿大、墨西哥、越南工厂的产品了。
虽然那些国家技术不成熟,工人素质低,次品率更高,交货未必及时,但只要和中国进口产品相比更便宜,那么至少可以少买一些,只把中国进口产品当作紧急时候的最后选择。
5.这是一场对“民族企业”的考验。有一条简单的规避道路——海外注册,变成一家“诞生于中国的国际品牌",把半成品弄去海外第三国家组装,或者找低税收的国家注册外贸公司走一圈,变成“非中国进口”。
当然,实际上要复杂更多,因为国际贸易避税的空子,早就有无数专业的公司都研究烂熟了。
但早在这次中美贸易税全面开战前,很多企业这几年,已经开始闻风而动,逐步“去民族资本标签化”。比如创始人获得新加坡、澳洲的国籍身份,在南美开办工厂,注册开曼群岛公司等等。
甚至有的公司在海外公然喊出:“我们只是一家诞生于中国的国际公司”,“部分供应链在中国。”
然后从官网、品牌、平台的视觉效果上,都做切分,变成“无国界资本”。
但这,也是美国的目的之一。
因为商人没有国籍,就可以打压、收买、合作,而美国政客干这种零敲碎打,抽骨吸髓的事情非常熟练。
先用蛮不讲理的压力,诱导你去自己找到那条和中国切断关系的“逃生之路”,在你自以为逃过一难后,却发现对方几个大汉等在前面呢,此时你背后也没了保护的人。
这件事在最近几年已经反复上演过很多次了,但不代表没有其他人还有侥幸心理,还会走这条路。
6.另外,是一些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外商。之前,很多日企、韩企、德企在中国都设厂,生产的产品销往全世界,因为中国有非常好的基建条件和配套产业链,工人的素质也是领先印度和东南亚的。
但是,如果他们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只能内销中国,不能销往美国(严格说是在美国市场没有价格竞争力),那么就要重新考虑是否迁往其他国家了。
这件事实际上在过去十年,已经在悄悄发生。
7.没有美国市场不行么,中国市场那么大?还是一个产能和消化量的问题。
2023年,美国的GDP总量超过2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24%,当之无愧第一大国。
但同时,2023年美国的个人消费支出占GDP的近70%。
这个数据就非常高了。

没找到2023年的图,2019年是69%,一直很稳定。
同一年,中国的GDP为 17.79万亿美元 ,但其中个人消费只占GDP比重通常在36%-38%。哪怕而包含行政部门消费在内的总消费占比也只约为53%-54%。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消费市场的差距——
如果这一年美国的消费贡献GDP约18.9万亿美元,中国只有6.58万亿,相差三倍左右。
实际还会更复杂,这里只做一个简单的概念,体现美国的个人消费能力。
同时,因为美国文化在世界的标杆作用,一个品牌如果能在美国市场取得不错的销售额,往往也更容易进入其他国家、地区的市场。
也因此,全世界都看重美国的消费市场。
尤其是,我们出口美国的主要是高科技和电子产品。
这些东西想要销往非洲、南美、东南亚,当地也没有这么强的吸纳能力。更何况这么多年出海,中国品牌也早把这些地方的市场基本竞争的快饱和了。
中国的工业产值现在是世界第一,基本占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这么大的产能如果找不到足够消化的地方,就相当于生产线放在那里生锈,是很不划算的。

除了前面说的品类的原因,还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图。

可以看出来,我们这几年,对美的出口贸易顺差是越来越大的。
在2022年,已经达到了出口额3.8万亿,是进口额1.2万亿的三倍。
也就是同样双边征收重税,我们出口受到的影响肯定更大。
当然,说了这么多,不是说这场贸易关税战斗,就不应该打下去,因为战斗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
只是告诉大家,这场经济战争,不是简单的“一咬牙和他拼了”那么简单。
双方的关系,有点向企业里面的甲方和乙方(供应商)。
美国有更大的需求,每年从我们这边采购的东西更多,现在他要提条件,但不妥就不再合作。
这种情况下乙方往往是更吃亏的。
但任何谈判都是有底线的,没有底线的退让,只会让未来的生意更难做。
我们现在要保证的,就是展示出一种“自损1000也要伤敌800”的决心,毕竟美国也不是一人的美国。
比如主要出口品类的农业协会,在宣布关税当日,就提出了抗议。

总体看,这场战斗可能要打很久,中国企业也要做好“放弃幻想,准备战斗”的打算。
想要战胜敌人,并不是喊喊口号,做个态度就能吓跑对方的。
如果真到了国内农产品市场涨价、制造业开始裁员的时候,希望同志们依然能坚定,明白:
“打仗不是口嗨,是要有流血牺牲的觉悟的!”
而不是和马邦德一样,只惦记着要挣“刀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