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与师兄弟聊天,
谈到《西游记》里火焰山那一难,
当时就想到了修炼时火候的关窍。
再细细一思索,
《西游记》写得妙不可言。
以前当故事,现在看全是法诀。
话说火焰山熊熊大火,非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不能灭。
但有趣的是,传说铁扇公主其实有两把扇子,
一把扇出去,狂风大作,能让火焰山的万丈烈焰登时熄灭;
而另一把,扇将起来,却是火上浇油,能让微弱火星变成燎原大火!
这简直就是内炼中“火候”调控的绝佳譬喻!
修炼起手就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这个炼,就是“火”字旁,因此整个过程少不了一个“火”字。
但此“火”非凡火,乃是自身的生命能量——“真阳之气”。
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来说,
物理世界无非三种,物质、能量、信息。
对应到修炼体系里,就是精、气、神。
这个气,实际应该写作“炁”,意思是无火。
精是物质,炁是能量,神是信息。
三者之间如何转化?
物理世界里,需要靠各种反应,
从物理反应,到化学反应,到核反应,
逐步上升。
这些反应,基本都需要摩擦、加热、高温等等提升基础粒子活跃性的条件。
那在修炼中,靠什么呢?
靠的其实也是类似的加热的风箱,
就是我们的呼吸。
呼吸,就像铁扇公主手里的扇子,
时而扇风助燃,时而轻拂使其温养,时而又能使其平息,
这便是用呼吸调控火候的奥妙所在。
古代修炼一途始终讲传药不传火,
实际上不是不传,
而是没法非常详细的传,
因为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类似于厨子烧菜,
只能先讲个大概,
然后让其在实操中逐渐掌控。
那么在修炼中,
首先要用到孙悟空借的第一个扇子,
就是“助燃扇”——这是起火与进火阶段。
想象一下,平时,我们体内的“丹田”(通常指下丹田)就像一个冷寂的炉鼎,
里面蕴藏着生命的火种——“元精”或“真阳”。
要让这炉鼎热起来,就需要“起火”。
这时候,我们就得像挥舞那把“助燃扇”一样,运用特定的呼吸法。
一开始起火不好起,
因为如同点燃湿柴,
得费点力气。
所以很多让你直接上手静心收心的,
基本坐到老也很难入门。
因为没法起火的。
只有先“呼哧呼哧”地猛扇,
起了“武火”。
让丹田部位开始发热、发胀,甚至有轻微跳动感,
那么恭喜,完成第一步“炉中火发”,
就像火焰山脚下的小火苗,终于被扇起来了。
起完火还不够,
很多人湿气重,如果不助燃,
好不容易燃起的火很快又熄了。
所以此时还需要进火,也就是添柴加火。
此时才是真正炼“精”(如同往炉里加燃料)阶段,
让它化为更纯净的“气”。
当然,依然需要“助燃扇”发力。
在保持丹田温热的基础上,
根据身体的反应,可能还需要间歇性地使用“武火”,
加大火力,促进能量的转化。
这个过程就像不断往炉子里添加新柴,
并用扇子猛吹,让火烧得更旺,
把“粗柴”(精)炼成“精炭”(气)。
但切记,这把“助燃扇”不能乱扇,
扇得太过,火势失控,就会变成“邪火”,
伤身耗能,如同火焰山失控的大火,反而烧伤自己。
把好好的火眼金睛熏的不行。
这也是很多人火太旺之后,亢奋的不得了。
举个我自己以前艾灸过了的体验,
当场下巴以及人中就长出痘了。
这其实也是说艾的火过了。
所以火旺时,需要第二扇,退火与温养。
当“武火”运用到一定程度,
浑身能量充盈,
或者感觉身体有些“上火”迹象(比如口干舌燥、心烦意乱),
就该轮到真正的“芭蕉扇”出场了!
这把扇子在修炼里,代表的是“文火”,
是温柔的、滋养的、让能量沉淀下来的功夫。
退火就是渐渐平息火焰:
就像孙悟空借来芭蕉扇,一扇风息火灭,
在内炼中,当感觉火力过旺,
或者需要从动态修炼转为静态时,
就要主动“退火”。
这就像用芭蕉扇轻轻一扇,
火焰山的滔天烈焰立刻化为温和的暖意。
退火完了,则需要温养,也就是呵护火种。
在“起火”之后的大部分时间,
以及“炼精化气”的许多阶段,
我们都需要用“文火”来温养。
不用“助燃扇”的猛烈,
也不用“芭蕉扇”的急停,
而是像用一把小巧精致的羽扇,
轻轻呵护着炉中的火种,
让它持续、稳定地燃烧,
既不熄灭,也不过旺。
这是“沐浴温养”,这是最常用的火候。
那么谁是挥扇人呢?
自然是孙悟空了,
孙悟空是谁?
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留学归来的、证悟到空性的元神本体,
也就是能时时保持观察意识的意念与觉知。
所以我们得罩着火焰山,
让套上紧箍咒的心猿决定何时该用“武火”猛扇,
何时该用“文火”轻拂,
何时该用“芭蕉扇”让其平息。
这就是所谓修行的“火候”,
全在于修炼者对自身状态的精准感知和调控能力。
总结一句话,只有像孙大圣那样最终掌握芭蕉扇的奥秘,
娴熟运用好这把“扇子”,
把握好觉知与平衡,
自然治身如调弄烘炉,
将我们这个身体进行不断地“陶冶”,(这才是真陶冶,非形容词)。
才能“化作一块紫金霜”。
不然,作为一般人,
一直都是:“窑头坯,随雨破,只是未曾经水火。”
这一篇已经揭露了不少秘密,
有心人自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