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孩子的出生时辰有何不同?有道理吗

品茗谈文史 2024-02-29 17:24:14
前言

“女怕午时生,男怕子夜临”,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

这句俗语表达了古人对于人的出生时间和性别的一种迷信观念,认为女孩最好不要在正午出生,男孩最好不要在半夜出生,否则会影响他们的命运和性格。

这种观念是基于古代的阴阳学和五行学,以及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解读和推测。

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民风民俗

中华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先祖们根据他们的生活实践,归纳出来了一些规律和方法,这就形成了流传千年的民风民俗。

时至今日,这些民风民俗仍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可见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计时法将一个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这句话中的“午时”也就是中午的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之间,也叫“日中”或“中午”,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人们吃午饭和午休的时候。

“子时”就是晚上的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的一点。

为何古人认为女孩出生在“午时”和男孩出生在“子时”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呢?

这就要从阴阳学说开始说起。

在我国古代原始社会时期,各个部落有着不同的祭祀和占卜的方式,用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但是当时还未形成文字,因此祭祀和占卜的方法只能通过口头传授,从而流传下来。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争霸,思想文化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邹衍这位齐国的学者,继承和总结了先民的祭祀和占卜的经验,创立了阴阳家这一哲学思想派别,也是阴阳家的集大成者。

他运用阴阳和五行的概念,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等重要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按照阴阳学说,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

只要是运动着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静止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因此,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阴阳学说一直被中国人所传承和发扬,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中,渗透于中国人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民间习俗,还是文学作品,亦或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囊括。

这样的学说正好契合了“男尊女卑”社会的传统观念。

这里要提一嘴,古时的“男尊女卑”并不是说男人就是天生尊贵,女人就是天生卑微,这里的“卑”指的是谦卑、包容、厚德载物的意思。

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体力上的差异,男性的体格更强壮,女性的生育能力更强等,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分工非常清晰,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

男性通常负责狩猎野兽、参与部落战争和耕种土地等需要体力和勇气的劳动,而女性则负责采集果实、制作衣服和照顾孩子等需要细心和耐心的劳动。

这种分工,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

但久而久之,这种社会分工造成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人们对于男人和女人有了不同的要求。

比如,男人要像关羽一样顶天立地,女人要像林黛玉那般清冷娇弱。

看到这里大家就很熟悉了吧?这不就是把男人归属到了“阳”,女人归属到了“阴”吗?

因此,在古人眼中,女孩若是出生于午时,性格就会变得刚强,不利于相夫教子;而男孩要是出生于子时,则会变得阴柔,缺乏男子的阳刚之气。

并没有什么道理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完全就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哪有人会选择孩子的出生时间呢?要是都像阴阳学说那般,世上的男人女人都千篇一律,那得多没劲啊!

什么都不说,光是古人的奇思妙想都难以流传下来。

可笑的是,在现代社会。即使科学技术不管更新迭代,人们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一些教育水平地下的边远地区,那里的人们还是秉持着这个理论。

他们仍认为出生日期会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性别,甚至是命运。

由此可见,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虽然能够流传千年,但却在现代社会成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且这种观念不仅存在于民间习俗,还存在于文学作品,甚至是科学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学说来囊括。

由此可见,这种学说对中国人的思想是多么强大和顽固,即使在现代社会,也难以完全消除和改变。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希望每个父母都明白,性格是一个人的内在特征,它虽然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也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和幸福感。

但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不是一时一刻就可以确定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年龄、经历和知识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有时候可能和父母的期望不一致,甚至相反。

但这个时候,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适时对孩子进行规劝,而不是强硬地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否定和压制,这样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会影响孩子和父母的关系。

也就是说,建立一个和谐氛围的家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性格,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点,发挥性格上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

0 阅读: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