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记者:中午11点前别点外卖?实地揭开“早高峰外卖”隐患‌

牧去新说社会 2025-03-17 21:54:52

近日,一则“中午11点前别点外卖”的消费警示引发热议。多位暗访记者通过追踪早餐档口、外卖骑手和商家后厨,发现早间外卖存在食品卫生隐患、骑手赶工风险等问题。记者结合实地案例,梳理事件脉络。

一、暗访曝光:早餐档口三大乱象‌

“隔夜包子”翻新卖‌

杭州某居民区早餐店凌晨5点开张,暗访画面显示:店员将前一天未售完的包子、油条装入塑料袋,用蒸箱重新加热后,混入当日现做早餐中。“老客吃得出区别,但外卖顾客看不到制作过程。”店主坦言。

“料理包”冒充现熬粥‌

北京朝阳区一家月销8000+的“某知名连锁粥铺”后厨,记者发现店员撕开冷冻包装,将预制小米粥倒入锅中简单加热,3分钟完成出餐。店员称:“早上单子多,现熬根本来不及。”

骑手“生死时速”‌

上海早高峰,一名外卖员为赶9:30前送达的早餐订单,连闯两个红灯,与电动车发生剐蹭。“超时一单扣50元,早班跑够20单才有奖励。”骑手无奈表示。据交警数据,7-9点外卖交通事故率比午间高37%。

二、行业真相:谁在制造乱象?‌

商家压力:‌

某外卖平台区域经理透露,早餐时段(6:00-11:00)订单量占全天15%,但商家需在4点前备货,人力成本翻倍。

“评分机制逼疯人!”南京一家煎饼店老板抱怨:“出餐超时5分钟,店铺评分直接掉到4.2以下。”

平台规则:‌

记者测试发现,某平台“准时宝”赔偿规则中,早餐时段(11点前)超时10分钟即赔3元,导致商家和骑手被迫“抢速度”。

部分商家为保口碑,使用低成本预制菜压缩出餐时间。

三、消费者亲历:这些坑你踩过吗?‌

案例1:‌ 深圳白领小陈7点下单的“现磨豆浆”,收到时杯底有未化开的豆浆粉结块。

案例2:‌ 武汉宝妈李女士发现,孩子吃的“手工菜肉包”掰开后,肉馅颜色发暗,疑似复热产品。

平台投诉数据显示:‌ 早餐订单中,“食品不新鲜”投诉占比达42%,远超午晚餐。

四、各方回应与建议‌

监管部门:‌

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已启动早餐外卖专项整治,要求商家公示料理包使用情况。

“将推动早餐时段配送时效标准调整。”某外卖平台华东区负责人表示。

错峰点单:‌ 尽量避开7:00-9:00极端高峰,选择9:30后下单;“透明厨房”优先:‌ 筛选提供实时监控后厨的商家;

细看评价:‌ 重点查看“味道不稳定”“配送慢”等差评关键词。

“不是不让大家点早餐外卖,而是希望更聪明地点单。”暗访记者王磊建议,消费者可提前一晚预约单量较少的优质商家,或选择便利店预包装食品。目前,已有商家推出“慢食早餐”专题,承诺现做现卖,但价格普遍上浮30%。这场关于“早餐外卖安全感”的讨论,仍在持续发酵。

0 阅读:10

牧去新说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