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力反华反俄,待遇不如乌克兰,3国被美英法出卖,丛林法则回归

万物聊 2025-03-04 16:03:02

伦敦的早春寒意尚未散去,一场聚焦欧洲安全的特别峰会正在唐宁街紧锣密鼓地筹备。当十余国领导人齐聚威斯敏斯特宫时,三个熟悉的身影却消失在宾客名单上——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这三位"反俄急先锋"意外缺席。这场外交冷遇犹如一盆冰水,浇透了波罗的海三国多年精心构筑的"西方盟友"幻象。

在乌克兰危机持续胶着的背景下,英国召集的这场闭门会议本应是展现团结的舞台。然而曾向乌克兰输送4.5亿美元军事援助的立陶宛,国防开支占比突破GDP2.5%的爱沙尼亚,以及主动接纳北约驻军的拉脱维亚,此刻却集体沦为看客。某匿名欧盟官员的私下评论揭开了温情面纱:"当华盛顿需要牵制俄罗斯时,他们是理想的马前卒;但当战略重心转移,这些棋子就该回到棋盘边缘。"

这种实用主义逻辑在波罗的海三国对华政策上早已显现端倪。2021年立陶宛高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时,维尔纽斯议会曾欢呼这是"价值观的胜利"。现实却在两年后给出了残酷答卷:立对华出口暴跌97%,木材商与激光设备制造商在首都街头举牌抗议,而同期中国与中东欧贸易总额逆势突破1335亿美元大关。更富戏剧性的是,当立陶宛外长兰茨贝尔吉斯试图在布鲁塞尔寻求补偿时,欧盟委员会仅承诺将"研究支持方案"。

冷战时期的经验似乎给这三个前苏联加盟国留下深刻烙印——将国家安全完全托付于西方庇护。爱沙尼亚将国防预算的30%用于采购美国军备,拉脱维亚境内北约多国战斗群常年轮驻,立陶宛甚至主动提议永久部署德国装甲师。这种全方位依附模式在俄乌冲突初期确实奏效:三国获得美国爱国者导弹系统优先部署权,并频繁现身七国集团边会。

但2024年伦敦峰会的闭门羹暴露出更深层危机:在美英法主导的欧洲安全架构中,真正的决策圈始终被限定在柏林-巴黎-华盛顿三角区间。即便三国贡献了超国民收入1%的对乌援助(立陶宛达0.8%),其地缘价值仍被量化为距莫斯科的直线距离。正如华沙国际关系研究所最新报告指出:"当北约东翼防线向黑海倾斜,波罗的海的战略权重正在被重新计算。"

这种边缘化趋势在对比乌克兰处境时尤为刺眼。基辅在冲突期间获得超过1280亿美元西方援助,泽连斯基更成为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常客。反观里加、维尔纽斯与塔林,尽管军援乌克兰力度远超其经济体量,却至今未等来北约永久驻军的书面承诺。英国首相斯塔默事后的致歉声明,反而印证了三国在西方战略棋盘上的可替代性。

我们开始注意到微妙转变:立陶宛新近恢复对华木材出口许可 亚总统公开呼吁欧盟制定"东翼安全共同战略"。这些迹象或许预示着,经历多次碰壁的波罗的海国家正试图在依附与自主之间寻找新平衡。毕竟,在风云变幻的地缘政治剧场,没有永远的主角,但永远需要为自己保留谢幕时的退场通道。

3 阅读:1150

万物聊

简介:心怀之处皆为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