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张苏芬战争的照片,画面中的是芬兰操作一种比较少见的武器。有点像迫击炮,又有点像火箭筒。

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玩意儿不但外形奇怪,而且名字也奇怪——1941式125毫米“安普洛米特”。
下2图,俄国各地博物馆中的1941式125毫米“安普洛米特”


二战前,面对坦克的威胁,苏联除了针锋相对大力发展坦克部队之外,也积极探索各类反坦克武器。除了常见的反坦克枪、反坦克炮以及反坦克地雷手榴弹之外,苏联还开发了一种燃烧型反坦克装备。
武器本身的设计相当简单。它由一个滑膛发射筒、一个空包弹发射装置、一个可以折叠的瞄准装置以及相关支架组成。经过实验,用一个12号口径空包弹可以把弹丸发射到300米开外。
下图,武器示意图

弹丸是一个大号玻璃球,装药是可燃液体,主要为汽油或煤油、磷、硫和增稠剂。当玻璃球击中坦克碎裂,里面的物质暴露于空气中时就会自燃,燃烧温度高达800度~1000度,燃烧时间至少三分钟,无法用水扑灭,只能覆盖沙土灭火。燃烧的液体会四处流淌,渗入坦克油箱或发动机,点燃弹药或燃料。此外,燃烧还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浓密的白烟,在密闭的坦克舱室内会导致坦克乘员窒息或失明。
下3图,玻璃球



这种武器的原理听起来很有效,实验效果也不错。于是,苏军就决定继续发展,有82毫米、100毫米、125毫米口径等多种型号。
早期的玻璃球燃烧弹被称为AK-1,后来还生产了铁皮外壳的燃烧弹,称为AG-2。据苏联资料显示,两种弹药在二战前就投入过实战,有可能是西班牙内战、苏日诺门坎战役或者苏芬战争,不过主要是用玻璃球或铁皮球灌装燃烧物或化学毒剂后由飞机进行轰炸。
二战爆发后,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对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剧增。于是,这种燃烧弹发射器仓促定型。为了简化口径,82毫米、100毫米的设计被舍弃不用,仅生产125毫米的型号,命名为1941式125毫米“安普洛米特”。
这名字听起来很怪,其实,“安普洛米特”是俄语Ампуломет的音译,意译就是汉语“安瓿”的意思。而汉语“安瓿 bù”又是拉丁文ampulla的译音,指一种可熔封的硬质玻璃容器。总之,叫它1941年式玻璃球大炮也不算错。[呲牙]
这种武器在战场上起到了一定作用,如:1941年,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苏军用“玻璃球大炮”打中一个德军火力点,干掉了里面几乎所有德国鬼子。1942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用“玻璃球大炮”烧掉了几幢房屋,把里面的德国人全部逐出。此外,也有击毁德军装甲车的战例。
下图,苏军用“玻璃球大炮”攻击敌人地堡

不过,总体而言这种“玻璃球大炮”很不理想,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会炸膛。玻璃球在发射时会炸膛,刚刚列装的时候就出现多起炸膛事故。有记载称:在现场观看的红军军官看到这玩意儿多次炸膛后怒不可遏,下令禁止部队使用,而且一气之下把所有的“弹药”都给埋了。这应该是真事,因为2013年在俄罗斯卡鲁吉村(Калуги)确实挖出来一批玻璃球,有的出土球体破损自燃,差点酿成火灾。
2.难以运输和储存。玻璃球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必须非常小心。而且,即使是轻拿轻放,俄罗斯的寒冬也会冻裂球体,导致事故。
3.不易发火。玻璃球打到坦克装甲上一定会碎裂,不过如果掉到沙土地或者泥地上就会出现不发火的情况,会有一定隐患。
4.各种粗制滥造。由于战争导致的混乱,生产“玻璃球大炮”的工厂根本得不到必要的配件和熟练工人。有些产品很精致,质量也过硬。而有些则是拿着自来水管粗制滥造,这就导致导致问题层出不穷。
下图,质量不错的“玻璃球大炮”,瞄准具很精致

下图,有些粗糙的“玻璃球大炮”,焊缝七扭八歪

因此,前线对这种武器敬而远之,后来只用于发射传单。
下图,红军战士发射传单

最终,这种传奇的“玻璃球大炮”不得不在1942年停产。
当然,和苏芬战争中的很多苏制武器一样,“玻璃球大炮”也被芬兰缴获了不少。如何才能用好这种武器?这下轮到芬兰人头疼了……[捂脸]
下图,为了便于携行,芬军把钢管焊接支架扔了,用树干和枝杈制作支架。

本文是一个系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