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出生,不能在沪中考!河南家长发文抱怨,上海IP都在冷嘲热讽

明月谈娱乐 2025-04-29 20:42:44

上海的清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孩子们背着书包匆匆忙忙的背影,这些孩子穿着相似的校服,说着相同的上海话,分享着共同的城市记忆。可在这些表面的相似之下,却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将他们分成了两类:

拥有上海户口的"沪籍生"和没有上海户口的"非沪籍生"。这道看不见的分界线,在中考这个关键节点上,突然变得如此鲜明而冰冷,甚至让不少家庭开始动摇:我们还有留在上海的必要吗?

临近中考,不少家长都难免陷入焦虑之中,可一位父亲却来不及担忧孩子的备考情况,就提前陷入了绝望,他在网络上发帖哭诉:自己的妻子在上海怀孕,孩子也在上海出生,从小在上海长大,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认识的朋友都是上海小孩,本以为“土生土长”的孩子就能获得上海的标签,可没想到现实却给了他致命一击。

上海出生,不能在沪中考!河南家长发文抱怨,上海IP都在冷嘲热讽

就在即将临近中考的关键时刻,一纸政策将这个孩子拒之门外——没有上海户口,不能参加上海中考。这位父亲的困惑和无奈溢于言表:"我们在上海生活多年,孩子在这里出生成长,为什么到了升学的关键时刻,却要被告知你不属于这里?"

这个问题将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无奈与心酸体现的淋漓尽致,要知道很多年轻人放弃安逸选择来到大城市打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多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将来在大城市参加考试,也算是领先在了起跑线上。

可如今,在上海出生却不能参加上海中考的要求出现后,这名河南家长才意识到,即便自己的孩子在上海出生、在上海长大,却还是连站在起跑线上的资格都没有,而这则帖子的评论区很快变成了一场关于教育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辩论场。

都知道上海的教育资源有多丰富,也都知道河南地区的教育有多艰辛,两相对比之下,其实作为过来人都能明白,这名河南父亲的良苦用心,但很显然,上海IP的本地人却不这么认为。

其中一位上海网友的回复看似体面,实则却是满满的“冷嘲热讽”:上海的教育资源确实优质,但也有限,优先服务本地户籍人口是全国通行的做法。你家孩子回河南读书也挺好,河南教育实力强劲,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的。

看似客观的评价,却充斥着对于“非上海户籍”的不屑,甚至能从中察觉出上海本地家长对外地家长的一些不满,仿佛正是因为外地家长的存在,才抢夺了本该优先服务于上海本地孩子的教育资源。

本地家长与外地家长的矛盾,源于立场的不同和利益的冲突

这种现象绝非上海独有: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众多新一线城市,都存在类似的情况与矛盾,3.76亿的流动人口中,约1500万左右的孩子需要在流入地接受教育,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为了更好的生活和教育机会而奔波的真实写照。

户籍与教育资源的绑定关系,让这些异地发展的家庭陷入教育的困境。深入分析这位河南父亲的困惑,就能理解他的不满:自己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缴纳税款,消费投资,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可当涉及到教育这一最重要的公共服务时,他的孩子却因为户籍原因被排除在外,这种贡献与回报的不对等,换做谁的心里都不会感到平衡,也是父亲在无奈之余倍感心酸的原因所在。

这名很那父亲所遭遇的困境,让他不得不面临两难的抉择:要么让孩子回河南老家上学,面对环境变化和生活适应问题;要么继续留在上海,选择民办学校或其他途径,承担更高的教育成本。两个选择的背后,都是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更大的挑战。

面对上海ip冷嘲热讽的发言,也可以理性看待,毕竟不同群体立场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当二者的立场和利益发生对冲时,产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找到政策的平衡点,避免群体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才是教育公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0 阅读:176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0:22

    好走唔送

  • 2025-04-30 07:46

    想让孩子参加考试,早干嘛去了,自己努力考个本科证不就可以了

  • 2025-04-30 09:26

    北上广深的房子价格就是这个壁垒的真正原因,50万房子的价格不能享受500万房子的待遇而已,真正歧视你的只是房价

  • 2025-04-29 23:34

    户籍制度不是上海独有的,是国家制定的,不让你在上海中考,恰恰是保护了你的家乡,否则你的家乡以后将不存在

  • 2025-04-30 11:56

    上海比美国要高端

明月谈娱乐

简介: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