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在挑战马拉松极限时,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跑者全程陪伴,为你提供个性化服务?
近年来,一种名为“私兔”的陪跑服务悄然兴起,为马拉松赛场增添了新的色彩。
这项服务究竟是什么?
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故事?
“私兔”是指受雇于个人,在马拉松比赛中提供陪跑服务的跑者。
他们的服务内容涵盖了从赛前指导到赛后恢复的各个环节。
在赛前,“私兔”会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和配速方案,并进行专业的肌肉状态调整。
比赛过程中,“私兔”不仅陪伴鼓励客户,控制配速,还会递送补给、拍摄视频,记录精彩瞬间。
赛后,他们还会帮助客户进行运动恢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项服务的费用不菲,一场陪跑的价格从1999元到6000元不等,甚至更高。
张杨是一位拥有十年跑步经验的职业“私兔”。
他曾在无锡马拉松中为一位客户提供陪跑服务,获得了6000元的报酬。
据他透露,三月份的马拉松旺季,他的每个周末都被预订一空,月收入预计可达4万多元。
他还表示,收费标准会根据客户的成绩目标而定,目标越高,费用越高。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跑者会选择“私兔”服务呢?
一部分跑者希望在“私兔”的帮助下突破自我,取得更好的成绩。
他们需要专业的指导和鼓励,以及在赛道上的安全保障。
还有一部分跑者是自媒体博主,他们需要“私兔”陪跑并拍摄素材,记录比赛的精彩瞬间,特别是终点冲线的时刻。
与“私兔”相对应的是“官兔”,即官方配速员。
“官兔”由赛事组委会统一遴选,通常由经验丰富的运动员担任。
他们身着统一服装,佩戴兔子耳朵或气球,背着标有完赛时间的旗帜,帮助参赛选手保持节奏,提升比赛完成度。
赛事主办方对“官兔”的选拔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他们具备精准控速、急救知识以及提供情绪价值的能力。
与官方认证的“官兔”不同,“私兔”的水平参差不齐。
资深跑步教练何炳炫表示,“私兔”的能力良莠不齐,有些小赛事甚至以“流量导向”选择“私兔”,而非以能力为标准。
一些“流氓兔”甚至未经授权就进入赛道,扰乱比赛秩序。
曾担任多场马拉松官方配速员的小刘也表示,现在“兔子”的素质开始下降,一些小赛事不再以能力为标准,而是以“流量导向”选“兔子”。
2024年11月11日,合肥马拉松组委会办公室发布公告,公开谴责“流氓兔”扰乱比赛秩序的行为。
“私兔”服务的出现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有偿陪跑服务违背了马拉松的运动精神,挑战自我的初衷被商业化所取代。
他们质疑这种行为的公平性,认为“私兔”的存在让比赛失去了纯粹性。
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私兔”服务是马拉松经济的衍生服务,满足了跑者个性化的需求,同时也为一些跑者提供了变现的途径。
张杨也认为,这只是马拉松经济衍生的一项合规服务,价格的合理性与个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有关。
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表示,“私兔”的出现,恰恰反映了官方配速员的价值,以及有人带跑的经济性。
从长远来看,这体现了赛事经济的多元化和成熟化趋势。
他认为可以积极看待这种个人为服务类消费买单的现象。
同时,他也指出,“私兔”行为的法律风险以及出现问题后的责任界定,需要法律界人士与赛事组委会共同研判并制定相应的措施。
“官兔”的质量与赛事品牌形象和选手参赛体验息息相关。
赵福明认为,加大投入、长期性地做好“兔子”队伍建设,是提升赛事质量的重要一环。
从一线城市到边陲县城,“赛事经济”正在蓬勃发展,马拉松赛事背后的商业化也日益成熟。
“私兔”服务的出现,或许只是马拉松赛事商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那么,您如何看待“私兔”现象?
这种服务究竟是马拉松精神的体现,还是商业化的过度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