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5月,朝鲜半岛的战火依然炽热。志愿军战士们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而180师的战士们,更是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突围之旅,孙忠良便是其中的一员。
5月21日,志愿军司令部鉴于粮食弹药接济不上,西线美军又已东援,使我军继续扩大攻势困难增加,因此下达了全军后撤的命令。
然而,当5月23日凌晨,180师接到撤退命令时,早已孤军滞后,形势岌岌可危。
5月24日,孙忠良所在的538团跟随大部队撤过北汉江,但仍然深陷敌围。
在突围的艰难行进中,孙忠良和战友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夜色如墨,只有远处的战火不时划破黑暗,映出一片血红。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让人窒息。

就在这时,一颗炮弹呼啸而来,瞬间在不远处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孙忠良和身旁的战友小江掀翻在地。
孙忠良只觉得眼前一黑,耳中嗡嗡作响。他艰难地爬起来,顾不得身上的伤痛,冲向小江。只见小江半个身子被泥土掩埋,鲜血从他的腹部汩汩流出,染红了周围的土地。他的眼神已经有些涣散,但嘴里还在喃喃地重复着:“步话机……步话机……没事吧……”
小江是营部的通讯员,他在炸弹落下的一瞬间,把身体转了过去,用血肉之躯保护了步话机。
孙忠良的手颤抖着,他紧紧握住小江的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哽咽着说道:“放心,没事”。
小江听后,脸上露出了笑容,闭上了眼睛。
孙忠良深吸一口气,强忍着撕心裂肺的悲痛,小心翼翼地从小江身上取下了那部步话机。
他将步话机背在肩上,然后缓缓站起身,他咬紧牙关,跟上部队继续前行。他知道,他不能停下,因为小江的牺牲不能白费,他必须带着战友的希望和信念,冲出这片死地。
5月27日,孙忠良跟随部队抵达鹰嘴峰,此时他们已经3天没有进食,饥饿和疲劳像两座大山压在战士们的身上。然而,他们依然经过艰难的战斗,攻下了鹰嘴峰。
但是,在他们登上鹰嘴峰后,却迟迟没有等到援军接应。上级无奈之下,只能指挥部队分散突围。
5月28日,孙忠良在行军过程中掉队。但是顽强的意志力支撑着他继续前进,很快就遇到了同样掉队的6名战友。

当晚,夜色如墨,山风呼啸,仿佛在为这场生死突围奏响悲壮的乐章。孙忠良和战友们一行7人,互相鼓励着继续突围。
由于多日未进食,他们的身体早已被折磨得摇摇欲坠。恍惚间,孙忠良看到远处山坡上有一队影影绰绰的人影,心中顿时燃起一丝希望:“难道是大部队?”
他几乎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拖着沉重的步伐追了上去。追到近前,他看到队尾的一个士兵,便毫不犹豫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大声问道:“你是哪个部队的?”
没想到,对方一回头,嘴里冒出一阵“鸟语”,那分明是李伪军的口音!
孙忠良的心瞬间沉了下去,仿佛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而那个李伪军士兵看到孙忠良后,比他还震惊,眼睛瞪得像铜铃,脸上露出惊恐的神情,被吓了一大跳,赶紧后退几步,手忙脚乱地去摸枪。
孙忠良迅速做出反应,他猛地一翻身,滚下了山坡,一边大声呼喊着战友们:“快跑!是敌人!”
战友们也立刻反应过来,迅速跟上他的脚步,沿着山坡的另一边快速转移,躲过了一劫。
他们一口气跑了很远,直到确认暂时安全,才停下脚步。
此时,孙忠良的心还在狂跳,汗水顺着脸颊流淌下来。他喘着粗气,回头看看战友们,大家都是一脸惊魂未定,但眼神中却透出一丝庆幸。
当晚,他们继续突围,来到了一处高地。借着月光,孙忠良发现高地上有一个李伪军的哨卡。孙忠良心想,哨卡里肯定有吃的和弹药,这对于饥寒交迫的他们来说,无异于救命的稻草。他低声对战友们说:“要不,咱们冒险进去看看。”
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7个人小心翼翼地摸进了哨卡,四周一片寂静,只有风声在耳边呼啸。哨卡里竟然没有人,但是有一些罐头、步枪和子弹。他们迅速拿走了物资,接着悄无声息地撤离。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们。半路上,他们又遇上了一队李伪军。就在双方即将对峙的瞬间,天突然下起了暴雨,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在身上,视线瞬间变得模糊。
孙忠良抓住这个机会,大喊一声:“冲!”
他们凭借着速度和暴雨的掩护,再度成功逃脱。
雨还在下,但孙忠良和战友们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离胜利又近了一步。
当太阳升起,他们躲进了一个山洞里,吃完了罐头,并睡了一个白天补充体力。
当夜幕再次降临时,一行人又开始了突围之路。
孙忠良认为可以从美军轰炸过的地方走,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大家都表示了同意。
最终,孙忠良一行7人经过长途跋涉,成功冲出了封锁线。当他们终于到达我军阵地时,孙忠良和战友们不禁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他们经历了生死考验,凭借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从绝境中逢生。他们是180师的骄傲,是志愿军的英雄,更是祖国的英雄!
这次突围奇遇,成为了孙忠良和战友们一生难忘的记忆,也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