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罗斌:当过副省长,被撤职后带着儿女徒步四千里入京,递交材料

星瑞看历史 2025-04-09 11:38:55

战争时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新中国。

而在动荡时期,也有不少革命先辈被迫害,有人晚年一直为自己奔走喊冤,有人含恨郁郁而终,黄罗斌就是前者。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罗斌曾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委书记,还当过副省长,算起来,也是省部级的干部了。

黄罗斌的出身却不显赫,从当年的基层战士一步步走到这样的高位,他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可想而知。

但是后来,他因为当时的一些原因被撤职。

撤职之后,黄罗斌一直没有放弃为自己申诉,他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带着儿女徒步四千里前往北京递交材料。

在那个交通远不如现在发达的年代,这一路的艰辛简直无法想象,他们一家人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期间还被人骗钱。

前尘往事竟成“罪状”?

1966 年,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如风暴般席卷全国,持续长达十余年。深陷其中的黄罗斌,一心想要讨回属于自己的清白。

当时黄罗斌已经是甘肃省的副省长,随后还被撤销职务并开除党籍,‌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三四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彼时,是1948 年,解放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西北野战军在这关键时期发起了西府陇东战役,目标直指南下的胡宗南和马步芳部队。

当时黄罗斌正担任警备三旅旅长,战役打响后,黄罗斌所率的警备三旅接到任务,负责接替防务以及阻击敌人。

听起来简单,实则任务艰巨得超乎想象。在杏林镇的战斗中,敌人是三旅的数倍,畏怯攻势非常猛烈。

黄罗斌和战士们虽然顽强抵抗,无奈敌军火力太猛,他只能指挥部队边打边撤。

可这一撤,却让敌军钻了空子,且顺势突破了我军的防线。因为这次拦截失败,杏林镇的局势急转直下,整个战场的平衡被打破。

后来在南庄李家的战斗中,黄罗斌同样被要求坚守阵地。当时的情况更加复杂,逃难的百姓慌慌张张跑来,告知解放军这里已经被敌军占领。

面对这样的突发情况,黄罗斌心想,要是继续前行,部队很可能陷入绝境。经过郑重的思考,他决定撤离,另寻地点修筑防线。

但是,因为他的这个决定,再次影响了整个战局的走向,导致整个西府陇东战役出现重大波折。

黄罗斌这两次关键节点上的 “失利”,让总指挥彭德怀非常愤怒,扬言要军法处置他,但是黄罗斌也是挺冤屈的,他服从命令了,但是敌人火力太猛,且已经先一步占领阵地,他只能转变战术。基于这一点,彭德怀考虑再三,最终也只是撤了他的职。

对于这个决定,黄罗斌当然是不服气的,于是他找到彭德怀说明情况,他表示自己在战场上的决策,都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并没有错。

后来,黄罗斌也官复原职,之后还做了西北军区军区独立2师政委,陕北军区代理司令员以及独立1师师长兼政委。

上京申诉的坎坷之路

没想到到了1966年,有人拿此事大做文章,说他是“修正主义分子”,然后直接把他的职撤了,还开除了他的党籍。

这对于他而言,简直是天塌了。

黄罗斌心急如焚,急着向组织陈情。但是在那个通信并不发达,人们诉求难以传达的年代,他只能 给上级写申诉信。

可是,当时那些人几乎封锁了所有申诉的渠道,黄罗斌这一封封饱含着他期待和委屈的信件被寄了出去,可却是石沉大海。

等了很久之后,黄罗斌终于坐不住了,他打算亲自去一趟北京,为自己伸冤。

可要知道,此时的黄罗斌已经 50 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他要独自步行几千里去北京,这是想想都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但黄罗斌坚持要上京申诉,家里人劝不住,只能陪着他一起。陪伴他徒步进京的, 是他的女儿和儿子,一家三口这一路上风餐露宿,过得十分辛苦。

整整 4 个多月的事件,他们不知走过了多少崎岖山路,蹚过了多少湍急河流,终于抵达了北京。

但是,磨难似乎还不想放过他们。到了北京后,三人身上的钱基本花得一干二净。黄罗斌家境本就不富裕,家里几乎没啥积蓄。正在他们为下顿饭发愁时,黄罗斌的妻子寄来了150 块钱。

没想到,他的这张汇款单,被一个陌生人看到了,这个陌生人起了歹心,故意和黄罗斌套近乎,在套到了有用的信息之后,这个人冒充黄罗斌来到了银行,谎称自己汇款单遗失,骗取了银行的同情,取走了这笔钱。

黄罗斌带着女儿儿子到银行之后,得知这个噩耗,整个人都傻眼了。好在后来接待站和邮电所看黄罗斌被骗,于心不忍,于是为他补上了这笔钱。

随后黄罗斌把自己的材料递交上去,可还是和以前一样,毫无音讯。黄罗斌不愿意放弃,在北京等了4个多月,最终在女儿和儿子的劝说下回到了兰州。

十年蹉跎,初心不改

但是没想到的是,刚返回兰州,还没等他喘口气,就等来了新一轮的冲击,黄罗斌被安排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

这一蹉跎,就是十几年的时间,直到1978年,黄罗斌才得以平反,恢复了党籍和工作,还顺利的成为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

勤勤恳恳的工作了几年之后,黄罗斌又遇到了一个糟心事。

原因竟还是因为解放战争期间,打了败仗而被彭德怀撤职的事情。

当时,有人投资想拍摄《彭德怀在西线》电影,然后把写好的剧本刊登在了《电影新时代》图书上,但另黄罗斌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电影里的形象,却是个不服从军令而被撤职的将领,这让黄罗斌非常生气,明明当年的事情早有论断,却再次被人提起。

后来,他向上级申诉,要求电影《彭德怀在西线》修改关于他的不实论述。

之后在收到黄罗斌的申诉文件后,中央也十分重视这件事,于是开始坚重新审查了这件事。

并且将审查结果公开,黄罗斌在作战过程中其实是服从纵队命令的,并不存在不执行命令的情况。

随后,电影《彭德怀在西线》剧本也修改了关于他的论述,不过这部电影一直没能拍出来。

黄罗斌的后半生,还真是跌宕起伏。不过他一直保持着初心,保持着对党和国家的忠诚。

黄罗斌早在 1929 年就投身革命,加入了渭北苏区游击队,成为一名基层的班长。到了 1932 年,他正式成为红军的一员,虽然没有直接参与长征,但是却参与了红军很多重要的战役。

因为屡立战功,在红军队伍里,他的职务也在不断变迁,从连指导员到 26 军团政委,再到陕北省军事部巡视员。

他还担任过定边榆林游击司令部司令员和秀延县游击部队总指挥兼独立营营长等重要职务,因为表现优秀,他在1937 年 ,被组织安排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黄罗斌也被委以重任。起初,他担任陕北神府分区保安司令部司令员,在陕北,他带领着部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守护着根据地的安全。

随着战事的发展,他又成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这个岗位相当于是部队的大脑中枢,要协助司令制定作战计划,协调各方资源。

黄罗斌在此期间表现也很优秀,他凭借着自身过硬的军事素养,把各项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

后来,他先后出任警备 3 旅副旅长、八路军 129 师 385 旅副旅长以及警备 3 旅旅长。每次他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抗战后期,黄罗斌再次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学习提升机会,他被组织安排进中央党校学习,学习结束后,他担任了陇东警备区司令,负责守护陇东地区的安全。

虽然因为当年的事情他被彭德怀给撤职,但是官复原职之后,组织对他的信任丝毫不减,随后,他又成为西北野战军 4 纵队警 3 旅长。

大概是有了之前的教训,在战场上,他的指挥风格越发成熟,也更能随机应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黄罗斌一直奋战在大西北,虽然中途被误解,但他一直没放弃为自己伸冤,十数年的黑暗,磨练了他的心性,锻炼了他的意志,他比以往更加的坚定自己的初心。

晚年,黄罗斌依旧奋斗在一线。1998年他病重期间,中央很多重要人物还曾不远万里的去兰州看望他。

黄罗斌在甘肃非常出名,且备受百姓爱戴,他去世之后,还有人写诗悼念他,甘肃日报曾刊登过一封悼念他的文章,文章作者是曾和黄罗斌一起工作的人,他说黄罗斌是顾全大局、委曲求全、能上能下、无私奉献的人。

参考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