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杀;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
——湖南桃花源联



这副湖南桃花源联,蕴含着深邃而悠远的意境,令人不禁沉浸于其中,浮想联翩。
“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杀”,武陵渔人的经历,堪称传奇。他无意间闯入桃花源,那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从此成为了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圣地。自他从那神秘的洞口归来,将桃花源的奇妙经历讲述于世,引得古今无数游人纷至沓来,为了寻觅那片梦幻之地而忙碌奔波。就如同那些怀着虔诚之心踏上朝圣之旅的人们,不辞辛劳,只为一睹心中的理想之境。历史上,有众多文人墨客为其倾倒,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彭泽宰即指陶渊明,他所描绘的田园之景,是人们对宁静与美好的终极向往。然而,当我们追寻着他的足迹,询问那理想中的田园究竟在何处时,却发现世事变迁,唯有那桃花依旧灼灼盛开,流水潺潺流淌,不曾改变。这桃花流水仿佛成了岁月的见证者,见证了古往今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桃花源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隐逸、超脱尘世的向往,它承载了人们对自由、宁静和纯真的渴望。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人们在忙碌与喧嚣中迷失,而桃花源的存在,始终如一地提醒着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片净土依然存在,只要我们愿意去追寻。
这副对联,以其精妙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不仅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桃花源,更引发了我们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深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对联的背景知识。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文学形式,通常由上下两句组成,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应、意义相关、平仄相合。这对联中的“武陵渔”和“彭泽宰”分别指向两个历史典故,与桃花源有着深厚的联系。
上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来,把今古游人忙杀”解析:
“武陵渔”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渔人,他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这个世外桃源。
“自洞口归来”指的是渔人从桃花源的洞口返回现实世界。
“把今古游人忙杀”则表达了因为渔人的发现,使得古今中外的游人都纷纷前往寻找这个神秘的桃花源,忙得不亦乐乎。这里的“忙杀”形象地描绘了游人的热切和急切。
下联“欲寻彭泽宰,问田园安在,唯桃花流水依然”解析:
“彭泽宰”指的是陶渊明本人,他曾任彭泽县令,因此被称为“彭泽宰”。
“问田园安在”表达的是想要寻找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也可以理解为桃花源的象征。
“唯桃花流水依然”则揭示了尽管时光流转,世事变迁,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桃花和流水——却依然如故,没有改变。这里的“依然”强调了桃花源的永恒和不变。
整体来看,这对联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赞美。上联通过渔人的发现引出了古今游人对桃花源的追寻,下联则通过寻找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来强调桃花源的永恒美丽。这对联不仅富有文学韵味,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此外,从对联的平仄和韵律来看,它也符合了传统对联的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应、平仄相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