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智驾回归理性

撩车方向盘啊 2025-04-09 10:07:07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开启导航辅助驾驶功能的小米SU7在高速行驶中撞向施工路段的水泥护栏,造成三名乘客遇难。

根据事故数据显示,车辆以116公里时速行驶时,系统仅在撞击前1秒发出障碍物警告,最终以97公里时速发生爆燃。

这起事故将智能驾驶技术推上舆论风口浪尖,也引发了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辅助驾驶功能的质疑。

小米官方后续声明指出,小米SU7 标准版有前向防碰撞辅助功能包括碰撞预警 (FCW) 和紧急制动 (AEB) 两个子功能,作用对象是车辆、行人、二轮车三类目标,其中AEB功能工作速度在 8~135km/h之间。这个功能和行业同配置的AEB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石头、动物等障碍物。

这一回应一经公布便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议与热烈讨论。近年来,几乎每家车企都在说智能驾驶,但行业普遍存在宣传话术夸大现象,例如将法律定义的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L2.9999级""接近L3",或使用"零接管""自动驾驶"等误导性表述。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公开呼吁行业规范用语,明确区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但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这种文字游戏仍在持续。

与激进宣传形成对比的是,部分车企已经开始转向更务实的安全路线。3月,吉利汽车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凭借行业最大体量的 L2 级车辆优势、行业最大的安全场景数据积累,以及沃尔沃安全经验的传承,让行车、泊车都更加安全。这种稳健的策略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反而获得用户认可。

此次事故之后,行业正在逐步回归理性趋势:政策层面,工信部拟禁止车企使用"自动驾驶"等误导性宣传用语;消费端出现"智驾幸存者联盟"等自发组织,分享系统使用风险;技术路线上,头部企业开始将研发重点从功能拓展转向安全冗余建设。这种转变预示着智能驾驶可能走向类似安全带的发展路径——不再强调技术先进性,而是作为基础安全配置存在。

总之,对消费者而言,现阶段使用智能驾驶系统需保持清醒认知:所有L2系统都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路况;特殊场景如夜间、恶劣天气、施工路段必须切换人工驾驶;传统驾驶技能仍是安全底线。选车时应优先考量AEB性能、障碍物识别率等安全指标,而非娱乐性功能。

这起事故揭示了一个被忽视的真相:技术永远存在边界,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创造"替代人类"的系统,而是建立"保护人类"的机制。当智能驾驶褪去营销光环,安全价值终将成为衡量技术的终极标准。

0 阅读:8

撩车方向盘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