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爆发时期有这么一个重要人物绝对不容忽视,他就是袁世凯。
纵观他的一生充满了争议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垮台,在推翻清政府方面他立下了大功。
可是其在之后的所作所为却让全国的仁人志士都感到愤怒,其竟然倒行逆施,夺取了革命的果实开始迫害革命人士。
但是他的孙子却在后来为了我国的事业奋斗终生,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那么他的孙子到底是什么人?又做出了哪些贡献?

“臣袁世凯参见皇上。”
面对着满朝的文武,末代太后将最后的一丝希望寄托在了袁世凯的身上。
因为只有他拥有着强大的军事能力,可以改变整个事情的局面,就看他是否愿意力挽狂澜。
显然袁世凯本人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这位从光绪时期就手握重权的人物早就对整个国家局势有了判断。
他选择两边站队,一方面安抚着大清的政府,另一方面私下和革命军队联络。
而此时孙中山带领的革命队伍也一直在和袁世凯进行着交涉,希望袁世凯能够加入革命队伍。

经过长期的革命,最终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队伍成功推翻了清政府。
其中袁世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就在大家以为一切都会顺着好的方向发展,袁世凯却突然倒转枪口。
实际上在他的观念中,所谓的大总统并不能够彰显权力的集中,只有皇帝才能够体现自己的位置。
可是辛亥革命就是为了推翻帝制而发起的,于是两人之间的问题非常严峻。
袁世凯仗着自己有兵权,开始对革命人士进行迫害,最终自己穿上了龙袍妄想成为新一任的皇帝。

这样的行为势必会引发国内人士的愤怒,他们组织各种游行来反对袁世凯的行为。
而袁世凯则对这些人展开了血腥的镇压,群众们死伤非常严重。
这也是袁世凯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个罪过,也是中华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更是不可战胜的,最终在国内革命人士和国外各方势力的斡旋之下。
袁世凯不得不摘下自己的皇冠,结束了自己的美梦,至此革命的星火才得以保存下去。

可以看出,在手握重权之后的袁世凯本性暴露无遗,但是其实力的确非常的强劲。
有人称呼他为大清的镇狱明王,当他活着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军阀无不俯首称臣。
他成为了众多军阀的头领,可是在其死后,整个国家的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动荡。
各个地区的军阀纷纷站了出来互相争斗誓要拼个你死我活,国家陷入混乱当中。

纵观其一生,不能说全部都是过错,但是过肯定是大于功的,这是毫无质疑的一件事。
并且因为其本人的做法,导致后人也生活在被唾骂当中。
袁世凯后人“你这个逆子!你想造反吗!”
袁世凯坐在椅子上被气的脸色铁青,他的面前正是被他打的满脸是血的袁克文。
作为袁世凯的儿子,袁克文却一直反对父亲称帝的行为,父子俩的矛盾非常激烈。
“父亲,你已经做错了!我恳求你不要一错再错啊!”袁克文爬起来对着袁世凯说到。
袁世凯愤怒的站起来猛踢一脚大喊:“把他给我关起来!把他给我关起来!”
手下的人赶忙冲进屋子里将袁克文押了下去,随后的时间里袁克文一直在软禁中度过。

直到袁世凯去世,袁克文才最终被释放出来,可是因为各种原因,袁克文竟然连自己父亲的葬礼都没有出席。
这个袁克文一生都活在放荡不羁中,但是在国家大事上面却拎的很清,这是难能可贵的一件事。
可惜袁世凯并没有明白自己儿子的一片苦心,反而是直到去世的那一刻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么袁世凯一去世,遗产落到了儿子们的手中,袁克文也是拿着这笔遗产终日沉浸在结交好友以及酒色当中。
其实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也因为自己的这个身份收到了很多的唾骂。

没多久这笔遗产就被画的一干二净,幸亏他还有一身的艺术细胞,凭借着这一点,他依靠卖字画等勉强能够度日。
其儿子袁家骝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在其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
当时的家庭条件已经不是太好了,但是从小父母对他的教育从来没有松懈过。
袁家骝本身也聪明,在小学的时候次次成绩名列前茅,深受老师的喜爱。
当时老师已经做出了预言,此子日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果然没错,在此后的时间里袁家骝到了一个学校,成绩都是排在前列的。
自己本身努力加上天赋很高,被学校报送到美国去学习,本身他对于物理方面有着很强的兴趣,当时我国的科研环境还不是很理想。
在美国期间,他接触到了更加宽广的天地,在学成之后教授希望他留在美国,被他拒绝。
回到祖国之后的他开始在科研领域大放异彩,成为了大师级别的人物。

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无法磨灭的功绩,可以说虽然袁世凯本人犯下了很大的错误。
但是他的后人却一直在为了我国的事业而拼搏和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参考资料
吴健雄,袁家骝著;冯端,陆圐主编. 半个世纪的科学生涯:吴健雄、袁家骝文集[M].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6-21. 7-305-01441-9. (2)
新闻背景:文质儒雅嗜书如命的袁家骝(多图). 中国新闻网. [2023-05-19].
院士简历. 中央研究院. [2023-05-19].
袁家骝.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2023-05-19].
赵凯华. 中国物理教育从无到有并达到国际水平的历程[J]. 物理与工程, 2017-02-15, 27(01):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