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偷袭珍珠港?原来,这是日本当年极其正确的战略选择。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二战史上著名的偷袭珍珠港事件爆发。此后,美国正式对日宣战。
可能有很多人认为,偷袭珍珠港是日本高层的战略失误,因为它一举将强大的美国加入到了日本的对立阵营中,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那事实果然如此吗?日本高层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二战当时的日本。
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其匮乏的小国,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像石油、橡胶、铜、铁等都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日本在发动对华侵略时,曾经宣称“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原来日本当时的国力只能够支撑日本三个月,超过这个时间,就意味着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必然无法取胜。
当年日本人的这些战略物资主要依靠从美国进口,说白了就是美国人完全掐着日本的资源命脉。
美国人一旦禁运石油等资源给日本,日本的飞机、大炮、轮船、汽车马上就会变成一堆废铁,这可是日本人一直担心的问题。
打仗是个烧钱的活,随着侵华战争时间的延长,日本的军费开支成了一个天文数字。1937年时是34亿日元,到了1938年上升到了54亿日元,日本的财政开始吃不消了。54亿日元这个天文数字,已经完全超出了日本1937年的总体经济预算。
为此,日本国内只能够增发国债和增加税收,国家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为了保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行,日本采取了以战养战的方式,通过大肆的掠夺,补充煤炭等各种的资源。
当时的日军军队面临的两个选项,一是海军主张南下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有丰富的橡胶和石油。但是这种做法美国人肯定是不会答应,因为这是美国人的蛋糕。
第二个选择就是陆军主张北上进攻苏联,这样可以解决石油和天然气的问题。
对于这个二选一,日本高层到底会选哪一种呢?
1939年的冬天,诺门罕战役爆发,日本的关东军精英在苏俄的钢铁洪流面前,根本不堪一击,被打得满地找牙。
日本关东军惨败,被打疼了的日本人马上认清了一个事实,他们跟苏联人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他们压根就不是苏联人的对手。
然而,当时还有一件事,更是让日本人头疼不已,就是诺门罕战役刚打到了一半,他的盟友德国就背叛了他,竟然突然和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日本人彻底蒙圈了,既然不是苏联人的对手,只好和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至此,日军的北上战略彻底流产,日本要想活命,就只剩下了南下这一条路了。
1941年,日军对法属印度展开了进攻,这严重损害了美国人的利益。同年的7月25日,美国宣布对其进行石油禁运,并冻结了日本在美国的全部资产。
当时的日本国内虽然还有储备,但是满打满算最多也只能维持两年。两年后,日本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摆在日本人面前的只有两个选项了,要么是跪地求饶,俯首称臣于美国,从中国撤军,要么和美国人撕破脸皮,南下争夺太平洋的利益。
这下日本又遇到了二选一,如果选前者,日本国内的经济就会崩盘,日本从此陷入万劫不复。所以只能选后者,南下还有一线的翻身机会,美国人怒火再大,日本也顾不上了,保命要紧。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二战史上最大规模的偷袭战爆发。350多架日本战机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打了一个落花流水,珍珠港瞬间化为一片火海。
偷袭珍珠港事件为日本军国主义续命时间长达五年,所以说偷袭珍珠港并非是日本高层的愚蠢行为,而是他极其正确的战略选择。
偷袭成功后应该乘胜追击,追踪消灭美国的舰队主力,然后去登陆美国本土,消灭美国佬的生产工厂,才能一战定乾坤。
可拉倒吧。 唯一有机会打赢的方法就是让美国待着,日德夹灭苏联。这个才是活路!唯一的活路。 空袭珍珠港的后果就是 德三vs苏联,日本vs美国,用后脚跟想想都知道没有胜算。
日本占了东三省停下来发展二十年,不参与国际战争。东三省比日本大几倍,消化了东三省,日本国力会提升一大节。以中国当时的情况,川军、桂军、粤军、西北军,二十年内斗下来,加上列强在中国的钳制,国内根本就无法统一。没有日本在南洋的牵制,德国和西方会打成什么样子就很难说了。就是日本一直只在中国等到二战结束,中国最起码也是被支解的结果。就是老蒋统一全国(东三省除外),以中国的国力和科技力量能打得过休养二十年在山海关防守的日本?想想看上海战役打成什么样子!日本就是野心太大了。
续命也就不到四年而已
日本陆军自己搞舰船海军自己整坦克双方互坑战败投降都不停
毕竟美国佬的战斗意志不如中日俄,可能被打疼了就投降咯,不像中国和俄罗斯,即使打不过也要死磕。
对呀!现在俄打乌也是一样嘛!等乌加入北约再说什么都晚了……😜
小日本偷袭成功了,可惜希特勒被挡在莫斯科,要不然结果还真不好说
吾观日本之举,实乃谋国之道也。国家之兴旺,固然需善于政务,而善于政务者,当以善其民为本。然而,施政之道,亦需善于利用器物。
最喜欢你一言不合就打赏的样子了~
东三没有投降,它们打个屁
胡诌!连时间长短一类事儿都不清楚,瞎掰个啥?从珍珠港一役到日本投降,还不到四年!二战期间,苏联的远东地区既没有石油,更没有橡胶!
日本的问题是 国土面积小 没有战略纵深 面临着比别的国家更严峻的自热灾害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