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11岁赴美不要绿卡,与比尔盖茨打官司,为何与柳传志不同

夜半人物说 2025-04-09 10:04:47

1998年,刚回归苹果的乔布斯拨通了李开复的电话:“开复,为什么要去微软?为什么要去中国?回苹果吧!”

面对这位传奇创始人的邀请,李开复却坚定拒绝。彼时的他,已是三家顶级科技巨头——微软、英特尔和苹果争夺的对象,均开出高管职位。

但李开复最终选择了微软,因为比尔·盖茨承诺让他主导在中国建立研究院。

这一决定背后,是父亲李天民临终前的嘱托:“回内地去,为祖国做点事。”

01 顽童到天才:天赋与家教的碰撞

李开复的传奇始于台湾新北。5岁跳级小学,11岁赴美留学,这位“别人家的孩子”却是个十足的顽童。

他曾篡改家中闹钟导致全家迟到,还因不满老师克扣班费,直接向校长告状。母亲虽宽容他的创造力,却对品性要求严苛。

一次考试失利后,母亲痛斥:“我打你不是因为成绩,而是你骄傲自满!”这一刻让他终生铭记谦逊的力量。

在美国橡树岭,语言障碍一度让他自卑,但数学天赋迅速崭露头角。高中时,他被称为“数学天才”,却因英语成绩错失哈佛,阴差阳错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

一次,他用自己的计算机知识为一家公司做了监控流水线的监控系统,获得了学校的赞扬。

这次经历,让他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与其不愿意读枯燥的法律,天天逃课去打桥牌,还不如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计算机。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放弃法律,转攻计算机,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考入卡内基梅隆大学。

在读博士期间,他研发出全球首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而当时,美国军方是指定了一批尖端科学家,用建模等传统方法来进行研究。

而李开复坚持用统计学来做这个研究,他认为IT的技术与数学是不分家的,这条路一定走得通。结果两年后,他的成果震动了学界。他也成了美国军方眼里“了不起的华人”。

毕业后,他听从恩师的请求,选择留校任教。不过那个时候,苹果、微软等公司已经向他抛出填写橄榄枝,他还没有想好要从教学工作者转到技术研发。

只是,他不知道命运的齿轮再一次发生了转变。

02 硅谷沉浮:从巅峰到低谷的淬炼

“李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这是苹果公司高级总裁对李开复说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打动了李开复。

1990年李开复离开了恩师,加入了苹果公司,仅5年便成为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时年33岁。

他主导开发了QuickTime等经典产品,却因公司内斗与战略混乱选择离开,也与后来又回归的乔布斯擦肩而过。这也是乔布斯后前的一件憾事。

乔布斯回归前的苹果“如同一艘失控的船”,不过李开复说自己在苹果学到了如何做好一件产品,还要有管理好团队的能力。

后来,他满怀心喜地进了SGI,却最后被500万美元,把自己的团队与核心技术卖给了别人。

当年,他转投硅谷图形公司(SGI)后,他带领团队开发出3D浏览器Cosmo,却被微软以500万美元“碾压式收购”。

这次挫败让他陷入抑郁,甚至求助心理医生。“我意识到,技术再先进,若脱离用户需求,终将失败。”

他在这次失败中看到了在做产品研发时,也要注意市场前景等,不能只追求产品真理,而忽视了产品最终的使用者需求。

就在他处在人生低迷,经历自己曾经100多人团队被打包,最后又被解雇后,他陷入了不安、孤独与落魄的深渊。

后来,妻子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才慢慢好转。而真正让他走出阴霾的是,微软伸出了招募他进来的“神手”。

1998年,李开复选择微软,在北京创立中国研究院(后更名微软亚洲研究院)。

他打破等级文化,要求员工直呼其名“开复”,甚至与张亚勤互称“KFC”和“牙签”调侃。

短短数年,这里培养出张亚勤、王坚、汤晓鸥等顶尖人才,成为“中国AI黄埔军校”。比尔·盖茨盛赞:“这里的研究质量堪比剑桥!”

2005年,李开复跳槽谷歌,微软以违反竞业协议起诉。面对3万封邮件证据,他找出微软内部矛盾,最终胜诉。

“法律是理性的游戏,但人性需要温度。”这是他在重新获得职业自由后的肺腑之言。

而他还有一个大学时期的铁哥们,打电话调侃说,“你需要一个地道的美国佬给你做人格担保不?”

李开复说,我的人格从来就没有问题。电话两边就响起了笑声。

毫无疑问,李开复是自己高中、大学和读博士生期间,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也是老师与同学这辈子引以为豪的人。

他的人格绝对没有问题,这是所有了解他的人,心知肚明的。

李开复再次回到了中国,带领谷歌的团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动了谷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更大的梦想 —— 自己创业,为中国的高校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是,在 2009 年,李开复毅然辞去谷歌的职务,创立了创新工场。当然这个决定立刻遭到家人及友人的反对。

李开复说,自己有一个懂他,理解他的妻子。三十年来,从美国搬到中国北京,再从北京搬回美国,后来又再搬回北京,妻子子从来都在默默打包行李。

他的中国梦,只有自己的妻子最能理解。

03归国创业:从“创新工场”到AI2.0

2009年,李开复辞去谷歌高管,带着“让中国科技与世界同步”的使命回国。他创办创新工场,孵化出知乎、美图、旷视等独角兽,并吸引864家海外企业归国发展。

他自称“创业者的垫脚石”,每周工作80小时,甚至因过度劳累罹患淋巴癌。

抗癌期间,他写下四条经验:睡眠、饮食、运动、心态。康复后,他学会放手,每周仅工作三天,“把舞台留给年轻人”。

2023年,62岁的他再启征程,创立零一万物,誓言打造中国版ChatGPT。“中国需要自己的AGI(通用人工智能),这是我40年的梦想。”

同为IT界标杆,李开复与柳传志的路径截然不同。

李开复以技术立身,坚持“用全球化经验服务中国”。尽管他在美国生活三十多年,却仍坚持拒绝美国绿卡,直言:“我的根在这里。”

很多年轻人是其为偶像,其人格魅力在于不卑不亢的“中国精英形象”。他能与大名鼎鼎的乔布斯谈笑风生,还能与“独孤求败”的比尔·盖茨据理力争,始终以“中国人”身份为傲,给无数在硅谷的华人工程师们做了榜样。

柳传志则因“贸工技”路线饱受争议:放弃芯片自主研发、5G投票风波、高负债收购IBM,被批“重商业轻责任”。

两人的对比,恰是技术理想主义与商业现实主义的缩影。李开复曾说:“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这句话,或许定义了两种人生。

04 遗产:影响一代人的精神灯塔

李开复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中国学子。

他的成功不是因为取得了多少名誉与金钱,苹果、微软和谷歌给他的薪水与股权都不及他创造出来的价值。

这些价值里,最值钱的就是他的人格魅力,有他看世界,选择人生的勇气与自信。

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不忘初心,尤其是一颗中国心。

他写《做最好的自己》,告诫年轻人:“追随己心,世界因你不同。”王石、潘石屹等企业家受其影响,开始重视健康与放权。

今日的他,仍是AI领域的“追风者”,每周三天工作,四天陪伴家人,践行着“平衡即自由”的人生哲学。

从顽童到硅谷精英,从抗癌斗士到AI先锋,李开复用代码书写了一部跨界传奇。

他的选择始终清晰:以技术报国,以开放立世。正如他拒绝乔布斯时所言:“中国互联网的浪潮,才是改变世界的下一个支点。”

这或许是对“中国人”身份最骄傲的诠释。

他说自己一辈子都记得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哲学教授对他说的一句话,“Make a difference.”

让世界因我而不同,你对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你的未来。



0 阅读:4

夜半人物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