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民智驾时代的到来,智驾行业洗牌在即。
随着比亚迪“天神之眼”技术矩阵的落地,国内汽车市场进入全民智驾时代。当业内对全民智驾津津乐道同时,曾经的智能驾驶明星企业——纵目科技却倒在了“智驾平权”元年。
近日,关于纵目科技即将倒闭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作为曾经的智能驾驶明星企业,纵目科技以其ADAS和自动泊车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如今却因资金链断裂、欠薪、管理层疑似全部 “跑路”等,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让这个曾经估值9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光环不再。
回顾纵目科技停摆的原因,也是其背后整个智驾行业的现状。实际上,在2021年前后有超过10家本土智驾公司启动或成功上市,然而趋势背后并非资本市场对智能驾驶赛道的追逐,反而是智驾公司残酷的生存现状。
在过去近三年的资本寒冬中,自动驾驶公司集体经历从“神坛”的跌落。如Argo AI、Embark等明星公司倒闭,“自动驾驶第一股”图森未来退市转型,Waymo、小马智行等多家企业也曾传出降薪裁员。
在此背景下,“活下去”,成为它们的唯一重要命题。为了活下去,最初宣称专注L4级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纷纷向主机厂寻求合作,转型成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为车企提供L2、L2+级辅助驾驶系统。
据了解,作为车企上游供应商,智驾公司可以简单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提供高性能芯片为主,如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另一类是以算法为主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为主,如福瑞泰克、元戎启行、Momenta等;最后一类则是具备整车研发能力又对外提供技术服务,如小马智行等。
不过,随着车企采用全栈自研的算法,使得一些原本为其他车企提供智能驾驶软件算法的供应商生存空间被挤压。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长安汽车“北斗天枢 2.0” 等自研方案的推出,将L2+级智驾成本压至3,000元以下,使得像纵目科技这样的第三方供应商市场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压力增大。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头部企业的加速垄断,致使这些智驾公司遭遇第二轮生存危机。据了解,以华为、Momenta等头部企业凭借算法等优势占据60%以上市场份额,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进一步收窄,市场呈现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
对此,Momenta创始人曹旭东表示“今年高阶智驾会规模起势,2026年智驾行业就会胜负分晓。”并指出中国智驾正经历“大逃杀”时刻,到那时中国智驾公司会只剩3家。
Momenta是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公司(中文名称“北京初速度科技有限公司”),彼时正值自动驾驶投资风口。据了解,自2016年成立以来,Momenta已累计获得7轮融资,融资金额超12.6 亿美元。其中,在2021年分别完成C轮和C+轮融资,两轮融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成为2021年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大规模的融资。
在成立近9年时间Momenta已成为国内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据佐思汽研,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0月,Momenta的市场份额达60.1%,华为Hi模式为29.8%,百度为6.9%。
同时,Momenta也是目前为数不多拥有“端到端”量产能力的智驾技术公司。去年10 月,与智己汽车联合发布“全球都能开”的IM AD3.0,为全球首批量产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在业内迅速出圈。这在曹旭东看来“我们只是做得足够早”。
据了解,Momenta内部很早尝试将AI模型融入智驾,比如2019年开始用Transformer来做预测、路径规划等,2023年初量产两段式端到端,2024年进化到一段式端到端方案。
作为对比,倒在智驾平权元年的纵目科技目前其泊车技术栈停留在2022年水平。显然,当高阶智驾(如城市NOA)成为竞争焦点,企业需持续投入算法与数据闭环能力,而不是“吃老本”式发展。
尤其是随着比亚迪“天神之眼”的到来,正式拉开了全民智驾的序幕。而这场看似普惠的智驾平权,本质上是比亚迪对全行业发起大的一轮战争。它用规模和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倒逼整个行业加入战场。
与此同时,国内智驾行业的竞争已不再只是智驾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在此基础上还有车企与供应商、车企与车企自研智驾技术的竞争。而纵目科技的崩塌如同一记警钟,敲响了自动驾驶行业的残酷现实。在资本泡沫破裂后,唯有类似于Momenta这种扎实的技术积累、高效的管理体系与敏锐的商业洞察力才能支撑企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