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中美贸易摩擦升温之际,俄罗斯向中国抛出了一记“外交大礼”。
据塔斯社4月12日报道,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鲁登科在一场对全球媒体开放的记者会上高调表态:“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准备输送多少”。
【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
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正值美国对中国祭出新一轮高额关税,同时试图通过能源限制手段对中国发起“侧翼打击”之际。
不久前,俄媒援引克宫内部消息称,特朗普特使仍在游说一些盟国配合美国组建所谓“联合舰队”,在中东至马六甲海域展开“清查扣押”行动,名义上是打击伊朗石油走私,实则瞄准的是中国油轮。
这是典型的“灰色地带”操作,目标只有一个——破坏中国能源供应,逼迫中国在关税谈判中“就范”。
而在这个关键节点,俄罗斯主动站出来,等于是明确告知中国:放心,有我在,你的能源补给线不会断。这不仅是一次能源合作的加码,更是一种战略层面的背书和力挺。
有人可能会问,俄罗斯真有能力支撑“想要多少给多少”这么大的承诺吗?答案是:有,而且非常扎实。
首先,中俄之间早已建成年输油能力3000万吨的跨国管道系统,西伯利亚原油早已源源不断流入中国东北。再加上近几年双方在西伯利亚天然气管道上的合作升级,整个能源输送体系正在向“管道+海运”双通道模式转型。
其次,北极航道正在成为中俄战略能源通道的新支柱。这条航线虽然远离传统中东航道,却可以避开美军控制的关键海峡,由俄罗斯海军负责保护,稳定性远高于传统线路。
【中俄天然气管道运输量稳步上升】
再者,中俄两国近年来频繁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演练内容几乎都涉及海上能源运输安全。这些演训,表面是军事合作,实质是在为战略通道“打前站”,确保一旦出现极端情况,中俄能源线路也不会轻易被切断。
最近一段时间,特朗普政府几乎把所有的“火力”集中在了对外贸易关税上,意图用强硬手段逼迫中国让步。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特朗普政府不但没讨到半点便宜,反倒是把自己逼上了尴尬的十字路口。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直言不讳地指出,特朗普推动的高关税政策可能会让美国损失多达20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平均每个美国家庭的年收入将缩水至少5000美元。这不仅意味着美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也预示着特朗普政府的政策正走向“自损八百”。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掀起“能源战”,显然是想用控制经济命脉的方式迫使中方在贸易争端中让步或妥协。俄方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力挺中国,无疑粉碎了特朗普妄图干扰破坏中国能源供给的图谋。
另外,特朗普自重返白宫后,就一直试图拉拢俄罗斯,俄方此举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特朗普:中俄之间的关系不是可以轻易挑拨的。更重要的是,这也让国际市场看清——中国并非孤立无援,美国也不是说封锁谁就能封锁谁。
【特朗普一直试图拉拢俄罗斯】
事实上,面对特朗普掀起的“能源战”,即便俄罗斯没有做出此承诺,中国也完全有应对准备。当前中国正在逐步摆脱对单一能源来源的依赖,构建起了一个多元、稳定、安全的战略能源体系。美国如果真想把能源当作“武器”,最后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不过对于俄罗斯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报恩”的重要时机。俄乌冲突这几年,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全方位金融与能源制裁。当时,是中国顶住压力大幅增加对俄能源进口,本币结算机制迅速替代美元通道,帮助俄罗斯维持住国家经济运行的“基本盘”。
除了能源,中国还出口了大量生活消费品、机械设备乃至替代芯片,让俄罗斯在遭遇西方科技封锁时保留了运转空间。可以说,在俄罗斯最困难的时候,中国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伙伴精神”。
如今,中美摩擦再起,俄罗斯用一句“要多少给多少”予以回报,不仅体现出中俄关系的温度,也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中俄合作,是建立在长期互信基础上的互动,而不是临时交易。
不难推测,接下来,美国可能还会搞“小动作”,但只要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稳,真心实意的战略伙伴越来越多,所谓“围堵”只会越来越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