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连山脉
这次青甘川西北行,原来的攻略中有青海卓尔山和四川峨眉山。不过旅途中做了调整。去卓尔山不太方便,峨眉山正好有雨。所以最终取消了。当旅行归来,发现整个行程居然没有一次像样的登山,又觉得略有遗憾。写这篇“西行看山”,还真的是“看山”,在远方遥望雄浑的大山。不过自我安慰一下,总算是从山下走过,也没白来。说实话,那些大山真的去攀登,也未必能做到。所以看看也不错。
从北京出发,傍晚时穿越太行山(阳泉)。天快黑了,雾霾又特别重,在车厢里无法拍摄。只能在日记里写一笔,第三次路过北太行。第二天清晨,火车已经跃上从黄土高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二台阶,进入祁连山脉。西行看山,就从祁连山开始。

青海湖畔祁连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祁连山脉的面积有两千多平方公里。西端在当金山口与阿尔金山脉相接,那就是新疆了。东端至黄河谷地,与秦岭、六盘山相连。祁连山可大了,大的远超出我的想象——我一直以为祁连山不过是几个山头。实际上祁连山自北而南,包括大雪山、托来山、柴达木山和宗务隆山等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终年积雪,山间谷地也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从青海湖去茶卡盐湖途中,翻过橡皮山,最高点海拔3800米。这次西北行的前期,事实上始终都在祁连山脉徘徊。西宁、德令哈、张掖和武威,包括兰州,都没有脱离祁连山的范围。而从兰州去陇南,则是祁连山脉与秦岭的衔接处。

陇南西秦岭
从陇南去九寨沟,一路上也是崇山峻岭。这里是岷山山脉。岷山北起甘肃东南岷县南部,南止四川盆地西部峨眉山,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有"千里岷山"之说。甘肃境内为岷山北,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等组成。四川境内为岷山主体部分,有摩天岭、雪宝顶、九顶山、青城山、峨眉山、四姑娘山、鹧鸪山等著名山峰,龙门山和邛崃山为岷山中南段山脉,峨眉山为岷山南端凸起山峰。从观感上来说,我觉得岷山更多高山峡谷,与祁连山有明显不同。岷山是长江水系的岷江、涪江、白水河与黄河水系的黑水河的分水岭。其间峰峦重叠,河谷深切。

岷山中的小村庄
离开九寨黄龙,从松潘去都江堰转广汉,再到重庆奉节。就地势而言,则是经过岷山山脉和岷江大峡谷,转进大巴山区到巫山山脉。长江三峡都在巫山山脉的区域之内。巫山山脉又是地形图上第二台阶到第三台阶的分界线。巫山山脉以东地区,是我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自四川盆地滚滚往东,穿过巫山山脉后就进入了地势十分平坦的第三级阶梯,长江携带的泥沙一路沉积,形成了广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巫山山脉
西行看山,太行山、祁连山、岷山和巫山。这是从大的方面说。我能看到的是眼前的一座座雄浑壮美连绵不断的山峰峡谷。有白雪皑皑的橡皮山,有尖峰如锯齿的黄龙雪山。也有兰州城外“童山濯濯”的秃顶山——“童山濯濯”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山。濯濯zhuozhuo(灼灼):光秃的样子;童:山无草木。当然还有G213国道两侧山高谷深的岷山峡谷。最是绮丽瑰伟的应该是长江三峡段的巫山山脉。不过人在船上坐,船在江中游,无法像飞鸟一样俯瞰群山。顺便说一句,回来之后偶然得知,奉节附近有“旱夔门”景观,坐公交车就能过去。错过了。

海拔3800米橡皮山
我得承认,旅行归来整理图片,尽管繁琐但的确是一项很愉快的工作。图片整理完毕之后,再用文字表述出来,则尤其快乐。这样才是享受旅行之乐的完美过程吧。既然要写成一篇文章,那么不妨稍微引经据典。我想看看,古人是如何描述山水之乐。经典文字太多了,摘要一部分。
明朝李诩《戒庵老人随笔》“论山”:
晴天之山,紫而明。阴天之山,青黑而暗。郭熙云“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巩氏《耳目志》云“海山微茫而隐见,江山严厉而峭卓;溪山窈窕而幽深,寒山童桢而堆阜。”杨升菴云“玲珑剔透,桂林之山也。巉差箛窆,巴蜀之山也。緜衍庞魄,河北之山也。俊俏巧丽,江南之山也。贵州之山,灰堆粪壤,不入诗画。”——此处对贵州山水的评价显然有偏见。或者这人从未去过贵州。不过可以理解,明代的贵州真的是穷山恶水瘴疠之地,是流放者的地狱。

泛舟过巫峡
又有密州赵过云:“举天下之山,无不虚也。举天下之水,无不实也。山惟虚而易崩,水惟实而不腐。”
明朝曹晨云:“羊太傅(指西晋羊祜)好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吾魂魄犹应登此。”羊祜,西晋史上大名人,事迹甚多。这段话说的特别好,一眼能看出是爱山之人。死后魂魄有知,还要来登山。岘山上特意立了一块“羊公碑”,唐朝诗人孟浩然和一帮朋友来登山,专门写了一首诗《与诸子登砚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千年之后,我在三峡泛舟。远眺两岸群山,心中与羊太傅、孟浩然涌发同样的感慨。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而贤达胜士如过江之鲫,“皆灭无闻”。大江奔流,空山寂寂。山还是那座山,人都没了。能不让人涕泗横流吗?

张掖七彩丹霞
最后再引一段明朝陈继儒《小窗幽记》中关于仁者爱山的描述:
“结庐松竹之间,闲云封户;徙倚青林之下,花瓣沾衣。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而高人韵士,能以片言数语尽之者,则谓之诗可,谓之画可,谓高人韵士之诗画亦无不可。”非居山、爱山之人,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寥寥几行淡淡数笔,而松风之姿、闲云之意,草庐之境、闲适之趣扑面而来。令人瞬间堕入山林,看花溪云影,听春山静空。正所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柴达木盆地~在路上
旅行之美,看山之美。山水之间有大美。下篇写《西行看水》~~
2024年11月25日西行归来一个月 ~我的旅行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