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郑介民抵达台中后随即暴亡,蒋介石:他若不死,必逃往美国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5-02-27 00:53:24

62岁郑介民抵达台中后随即暴亡,蒋介石:他若不死,必逃往美国

人的一生是个不断选择和取舍的过程,选择什么样的阵营,便塑造什么样的人生。

郑介民是当年特务工作的三大知名人物之一,他饱读诗书、善于思考,深受上级的欣赏和信任。

他的前半生是顺利的,是目标清晰明确且有一定建树的。

只是,他的后半生深陷组织内斗之中,还逐渐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

此外,郑介民的政治态度也在国共斗争后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他的亲美态度令蒋介石心存芥蒂,认为他有背叛国民党的倾向。

在郑介民62岁那年,他前往日月潭与蒋介石见面汇报工作,结果回到台中后便突发心脏病,不幸离世。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蒋介石倒松了口气,表示:他若不死,必将逃往美国。

蒋介石这话,可见他对这位昔日心腹的信任早已消耗殆尽。

拥护国民党,考入黄埔

郑介民家世普通,虽然算不上富贵,但相较于寻常的农民家庭,他们家还有些积蓄能够供养他上学。

郑介民年幼丧父,在母亲的照顾和教育之下,郑介民读完了小学又考上了中学,并在中学里逐渐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对郑介民的影响很大,几乎决定了他后半生的人生走向。

在上中学的时候,郑介民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组建的琼崖民军。

郑介民的思想觉悟很是突出,他做事积极,为人热心。

因大家都认可他的态度和能力,便推选他担任民军组织的书记。

孙中山

不过,这个组织的日渐壮大渐渐引发了军阀的关注,军阀为了打压他们这些反动势力,发布了缉捕令。

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四散而逃,找地方避难。

逃着逃着,郑介民逃到了马来西亚。

不过,郑介民的人生志向并不在此,他想从政、从军,而不是从商。

那时,他不止一次在媒体上发文表示认可国民党的政治主张。

而郑介民之所以认可国民党的政治主张,当然还是因为他青少年时期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

1924年,黄埔军校公开招收一期生。

听闻这个消息后,郑介民赶紧报名参加考试,还特地从马来西亚赶回了广州。

可惜,这一次他没考上。

斟酌过后,郑介民决定留在广州学习,着手准备黄埔军校的第二期招生考试。

这一次,他终于考上了。

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时间里,郑介民总是格外的认真和勤奋,他很珍惜在这里学习的机会。

在这里,郑介民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教育,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式开启了他的反共之路。

千方百计接近蒋介石

在黄埔军校,郑介民看清楚了站队的重要性,而他,坚定地选择了向蒋介石靠拢。

郑介民加入了学校的“孙文主义学会”,与九位志趣相投的伙伴们经常坐在一起研究三民主义,明里暗里传播反对共产党的思想,并开展相关反对共产党的学生运动。

后来因表现突出,郑介民争取到了前往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机会,这让他进一步学到了更全面、更深入的民主革命思想。

在中山大学里,郑介民用青涩稚嫩的文笔写下了多篇反驳共产党政治观点的文章,引起了蒋介石对他的关注和欣赏。

如此,郑介民的目的便达到了。

他一直想要的就是蒋介石的关注和认可,因为只有这样,他学成归国后才能更顺利地接近蒋介石、在他身边做事。

回国的日子很快来临,可命运再次给郑介民开了个玩笑。

就仿佛他越是渴望尽快接近蒋介石,命运便越不如他的愿。

郑介民回国时,刚好遇上了蒋介石前往日本的行程安排,这一度让郑介民十分苦恼。

因不能直接在蒋介石身边做事,郑介民只得先去贺衷寒那里谋个职位。

贺衷寒安排他担任军校政治教官,他教课期间极力宣扬反对共产党的言论,为国民党培养了一批忠诚信徒。

潘佑赞认可他的做法,后推荐他担任国民党第四军政治部秘书。

如此,郑介民的从军心愿算是初步达成。

次年,蒋介石从日本回来继续当总司令,郑介民又开始活跃起来,他想尽办法疏通蒋介石的下属,以求自己有机会被推荐到蒋介石面前。

蒋介石

终于,蒋介石再度注意到了他。

郑介民听到自己被蒋介石召见的消息后万分激动,当即准备了充足的汇报材料以备召见时使用。

一见到蒋介石,郑介民便眉开眼笑,他详实汇报了自己在苏学习状况及坚定的反共思想,得到了蒋介石的欣赏和认可。

在这之后,蒋介石便将他调到身边任职,开展特务方面的工作。

从事特务工作之初,郑介民就接到了一个大项目。

桂系军阀与蒋介石不合,蒋介石始终心存芥蒂。

为了协助蒋介石消灭这个心头大患,郑介民毛遂自荐要去武汉收集情报、参与离间桂系内部领导人关系的活动。

因情报收集准确且离间计划颇有成效,郑介民有效地推动了蒋介石打败桂系军阀的进程,深得蒋的认可和信任。

后来,蒋介石意欲组建一支配备有先进美军军械的突击部队。

郑介民想当这个突击部队的负责人,便托人去向蒋介石推荐自己。

可蒋介石知道郑介民一直从事的是思想工作和情报收集工作,并未领过兵打过仗,便拒绝了那人的推荐。

这一次受挫让郑介民意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他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空间,便在职读了陆军大学的军官培训课程。

学习期间,他一边忙着处理工作,一边开展学术研究,写下了关于情报工作及游击战术研究等课题的文章。

国民政府看到郑介民如此用心治学,大加赞赏,还授予他一枚积学勋章并通报表扬。

这对郑介民来说是难得的荣誉,他十分开心。

此外,郑介民在实战情报信息分析上也颇有建树。

继任局长却深陷内斗

抗战初期,日军的作战策略是向南还是向北进发成了中国战区各盟军急需确认的情报。

因线索有限,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国际媒体与日本媒体的报道上,试图从这些信息碎片中拼凑出日军的作战策略。

此时,郑介民一枝独秀,在驻华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出了日军必将南侵的结论。

这一有理有据的分析,让美军驻华总司令魏德迈注意到了郑介民。

还有一次增加郑介民工作光环的事件,是他对于第二战场开拓时间的推测。

他综合地理知识和国际形势,分析得出第二战场的开拓将在当年的8月18日前后。

事实证明,盟军果然是在这一时间登陆了诺曼底。

经此一事,那些美国军官都称赞郑介民知识渊博且心思细腻,夸赞他料事如神。

李洪涛

这些突出的表现逐渐提高了郑介民在国民政府的声望,也提高了他在情报工作系统的地位。

戴笠飞机失事后,军统局局长一职空了出来。

在蒋介石的安排下,郑介民继任局长一职,毛人凤和唐纵担任副局长。

郑介民新上任之际深感责任重大,但他很有自知之明,知晓自己的财富管理能力比不上戴笠。

那时,军统局的财政状况很难看,郑介民便带头裁减人员,缩减军统局的规模。

后来,军统局经过一系列人员裁减及缩编后改制为保密局。

从这时开始,保密局的拉帮结派现象开始肆虐,局内人心也逐渐涣散。

毛人凤

以郑介民为首的一派为广东派,以毛人凤为首的一派为浙江派,以唐纵为首的一派为湖南派。

这三派人马谁也看不惯谁,暗地里给彼此使了不少小绊子。

在这三派人马里,郑介民的势力并不算最强,再加上他身居局长一职,很多人眼红他,等着看他落马的笑话。

俗话说,不怕外敌多厉害,就怕兄弟在背后戳脊梁骨。

在毛人凤和唐纵的捣乱之下,蒋介石对郑介民的意见越来越大。

当然,郑介民也在蒋介石面前说了不少毛人凤和唐纵的坏话,但这些都无法弥补他在蒋介石心中受损的形象。

很显然,当上保密局局长以后,郑介民的政治生涯陷入了停滞乃至下滑阶段,无休止的内斗不仅损害了他的元气,令他疾病缠身,也让他在蒋介石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最后,毛人凤因极力鼓吹要恢复军统局当年的辉煌而拉拢了不少军统局旧部,但郑介民却鼓励保密局的人走出去担任公职

郑介民的说法只获得了极少数人的认同和支持,相比较之下,毛人凤的呼声日盛。

眼见大势已去,郑介民只得心不甘情不愿地辞去了局长的位置,转而负责美国军援物资相关工作。

在国共对峙这件事上,此时的郑介民不再坚持国民党一家独大,而是逐渐看清了国民党日渐衰微的趋势。

为了保命,他决心收拾东西离开大陆。

因病暴亡

郑介民很早就想着逃跑了。

为了掩饰自己的行径,他当时还四处散播着徐州会战是国民党扳回一局的转折点,呼吁将士们全力奋战。

但背地里,郑介民已经把能够转移的财产全部转送到台湾去了。

郑介民因工作原因与美国有着频繁的往来,他还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生活。

1948年,郑介民辞去保密局局长一职后被任命为国防部次长;次年,郑介民看着一塌糊涂的国内局势,于10月份飞往美国秘密参加了参谋长联席会议。

在会议上,郑介民表示国民党在大陆的情况很不乐观,国民政府希望继续得到美军的援助以重振士气。

美军对此不以为然,郑介民便无功而返。

1955年,郑介民被确诊了心脏病,为了得到更好的治疗,他飞往美国治病疗养,进一步感受到了美国的安稳和太平。

1959年,郑介民62岁,这时的他还醉心于苏共关系研究,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对时局的看法。

12月初,郑介民在蒋介石的召唤下前往日月潭汇报工作。

12月11日,郑介民从日月潭回到台中的家里,可还没等他缓过神来,他就因心脏病突发而猝然离世了。

此事很快传到蒋介石耳中,因念及郑介民追随自40多年的感情,蒋介石亲自到达殡仪馆祭奠郑介民,还将他晋升为一级陆军上将,以示对他昔日功绩的表彰。

参加完追悼会后,蒋介石语重心长地说:“他郑介民若不死,必将逃往美国。”

蒋介石这话说得不无道理。

杜雨露

因为郑介民在国民党工作的这40多年的时间里,结识了不少美国军统人士,凭借着他在国际上的声望和地位,他郑介民举家迁往美国并非难事。

而且,郑介民如今在国民政府的地位大不如前,在毛人凤等人的排挤之下,他这个年事已高的老人也折腾不出来什么大风大浪。

若留在台湾,毛人凤等人指不定什么时候会去整他一下,想安度晚年估计也不容易。

更何况他现在还有心脏病,受不得刺激,若想治疗,那还要飞去美国、德国。

而且,郑介民的儿子和弟弟都在美国生活,这一点蒋介石心知肚明。

显然,对于此时的郑介民来说,带着家眷前往美国安度晚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只可惜,他还未走去美国,心脏病便先将他带走了。

关于郑介民的死因,很多人说他是受到了蒋介石的语言刺激。

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猜,因为郑介民做的那些事本就使蒋介石心有不快,蒋介石为了撒气而刻意说一些话气他,倒也合乎常理。

不过,郑介民的一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遗憾的。

从落魄地主家的儿子成长为国民党高级领导人,他的人生也算是传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