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里啥怪事都有,说起来最让人猜不透的,得数南宋时候丞相史嵩之的墓里,那颗传说的“金脑袋”。
这个传说听起来挺离谱,没想到背后竟然藏着个大秘密。
史嵩之离世后没多久,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头居然不见了。家里人急着让他入土为安,没办法,只好用金子做了个假的“头”来安葬他。
真没想到,过了整整一千年,有个盗墓事件居然意外地让大伙知道了“黄金头”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个传了上千年的古老秘密,里头其实大有文章。史嵩之墓里那个“金脑袋”,到底有啥吓人的真相?咱们一块儿来揭开这个千年老谜团!
【01】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
2011年夏天的时候,浙江宁波河姆渡镇五联村的村民们注意到,老有一些陌生人老在村子周围晃悠,这些人看起来鬼鬼祟祟的,让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
有个晚上,几个村民悄悄跟着那些外来人,瞧见他们在附近一座小山坡上挖了好几个深得没底的坑。他们走近看了看,发现那儿已经挖了不少洞。村民们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儿说不定有座古墓,而那些外来人,八成就是来盗墓的。
村民发现文物后,赶紧告诉了当地政府。政府很快就跟省里的文物单位通了气,想让他们派些专家来实地看看情况。
专家们迅速断定,这儿藏着一大片古墓,特别是有个小山丘,后面和两边都是山,前面还流淌着一条小溪,那位置,风水好得不得了。
后来,国家文物局安排了考古专业人员去那个古墓群进行抢救性挖掘。挖着挖着,专家们意外又高兴地看到,原来这个古墓群里头有四座坟墓呢。
这四座古墓挺有心思地建在了一起,就在同一个土堆里,分成了两层。上面那两座是清朝时候的,可惜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了。下面那两座呢,是宋朝的,同样没能逃过被破坏的命运。
五联村的村民们发现古墓群后,心里是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村里竟然藏着这么宝贵的历史宝贝,让他们觉得特别骄傲。难过的是,这些文物竟然被人偷偷挖走了,真是可惜得很。
村里老一辈的人还在回忆,说早些年村里头就流传着这儿藏有古墓的说法,只不过一直没找到确凿证据。现在古墓的事儿终于水落石出,验证了老一辈人口中的故事是真的。
考古专家们琢磨着,这座古墓群规模这么大,墓里头的人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得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他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这里头很可能埋的是哪个朝代的王公贵族啥的。
这批古墓里藏着好多重要的历史信息,对我们了解那时候的社会等级啊、葬礼规矩这些很有帮助。墓里挖出来的那些文物碎片,就像是给我们留下了找到墓主身份的线索。
考古队的成员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根本藏不住,他们把发掘和保护这片古墓群当成了无上的荣耀和责任。
这个古墓群地理位置特别好,一直以来都有很多有名望的人选择在这里建墓。后来的人们还巧妙地运用风水学说,把不同朝代的坟墓整合在了一起,真是别具一番心思。
这次发现给研究古代坟墓结构带来了宝贵信息,就算里面的宝贝都被偷了,专家们还是非常看重这个特别的古墓群。他们下定决心,要拼尽全力去挖掘,把历史的真面目给挖出来。
【02】
弄清坟墓里埋的是谁
考古专家一挖,发现这片地方有四座古墓。上头两座是清朝时候弄的,里面没啥陪葬的东西。
挖到这两座清朝古墓后头,考古专家们意外发现后面还有两座墓保存得挺好。他们高兴坏了,还找到了墓志铭,一瞧,原来墓主人就是史嵩之和他后来的夫人赵师静。
这个古墓从南到北有11米长,从东到西是10米宽,墓穴一共有六层深。里面主要包括墓室、墓道还有排水道。虽然墓里头已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好几次,不少陪葬的东西都被拿走了,但墓室那块儿还算保存得不错。
考古人员进了墓室,一眼就瞧见一口棺材,样子特别讲究,居然是用少见的金丝楠木打造的!
在中国,楠木一直被称为“木材里的老大”,深受古人喜爱。历史书籍中提到,秦朝的阿房宫用的就是楠木建的,这说明它象征的地位和尊贵身份可不一般。
金丝楠木的纹理特别细,看起来像金丝汇聚,所以特别值钱,只有皇上才能享用。这棺材全是用楠木做的,说明墓主人身份不简单,肯定是个大人物。
量了下,这棺材长有2米37,宽70厘米,高92厘米,木板厚度是10厘米,重量足足有1500斤。这棺材整个都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点别的材料都没掺。
听说金丝楠木贵重得很,得用十克黄金才能换一克。这棺材,考古专家琢磨着,拍卖起来至少能值3亿人民币往上。最关键的是,它可是个有800年历史的宝贝,这价钱,根本没法儿算。
墓室里头,考古队挖出了不少陪葬的东西,像开元通宝钱币、韩瓶还有一些金折钗等。虽说有的东西被贼偷走了,但这些留下来的还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经过一番研究,专家们通过墓顶上的墓志铭确认,这墓的主人正是南宋时期的丞相史嵩之。
这次发现真的挺少见,不光确定了史嵩之墓的确切位置,还挖出了好多宝贵的文物。这对咱们了解南宋历史来说,太重要了。
考古学家说,他们接下来要做的是进一步清理墓穴并做好保护工作,另外还会对挖出来的文物进行仔细的鉴别和研究。
这块墓地的位置相当好,早先被宋朝的人看上,选来安葬。到了清朝,又有人在上面建了墓穴,这说明在这地方下葬能带来好运和财富。
考古学家仔细推算后,觉得史嵩之的墓应该在正南位置,后面靠着绿绿的山,前面有小溪弯弯曲曲地流过。这墓啊,一共有六层深,看来墓主为了找这块地,花了不少钱请了很厉害的风水先生来挑地方。
挖掘时,专家们看到墓里的路、排水设施坏得很厉害,连墓室的门也被弄坏了。他们猜,这可能是被多次盗墓给搞的。
不过还好,盗墓贼只盯着财宝,对棺材没啥兴趣,这才让这些宝贝文物得以留存。金丝楠木硬得很,还重达1500斤,盗墓贼根本搬不动,只能无奈地走了。
那这个史嵩之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他咋就能有这么大排场的葬礼呢?
【03】
南宋时期有位大官叫史嵩之。史嵩之在南宋朝廷里地位相当高,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手握大权,对国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史嵩之在朝中为官多年,经验丰富,处理政务起来得心应手。他一心为国,致力于稳定朝局,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史嵩之不仅政务能力出众,而且为人正直,深受同僚和百姓的尊敬。在南宋那个动荡的年代,史嵩之就像是朝廷的一根定海神针,为国家的安宁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史嵩之生在南宋时候的一个当官的家庭里,他爷爷史浩做过尚书右仆射的大官,而他老爸史弥忠呢,则是福建管盐茶事务的提举。
32岁那年,史嵩之成功考上了进士。因为他叔叔史弥远正好是宰相,史弥远就问史嵩之想去哪儿做官。史嵩之想都没想,直接说想去襄阳。
史嵩之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他年轻时就看出来了,襄阳这个地方在南宋跟金朝打仗时,那可是个超级重要的战略要点。
襄阳坐落在汉水的中间靠南那边,是去往南边各省的重要必经之路。要是被敌军给占了,他们就能顺着江水一路打过去,直接攻打南宋的首都临安。所以,史嵩之自个儿要求调到襄阳去,他打算把襄阳建成金兵难以攻下的牢固城池。
在襄阳工作时,史嵩之着手开发农田,攒下了68万石的粮食储备,因此受到了朝廷的赞扬。他还动手整修了水利设施,结果又迎来了大丰收,这让襄阳的军事重要性又上了一个台阶。
1233年那会儿,金朝打算从襄阳这儿找条路去四川,想再搏一把。史嵩之知道了这个计划,立马拉上京西兵马钤辖孟珙,一块儿把金军给打退了。赢了之后,他们还不停手,继续追,把金将武仙和他的残兵败将逼得只能往马蹬山逃跑。
史嵩之接着发起猛攻,拿下了马蹬山,还抓到了7万金兵俘虏。这一仗打赢了,算是史嵩之在军事上开始大展身手的头一炮。
第二年,蒙古那边派了王楫跑到襄阳,找史嵩之商量一起把金朝给灭了。他们说好了,等金朝一完蛋,就把河南那块地儿给南宋。南宋呢,只需要负责搞定点粮草,再派兵帮忙打仗就行了。
史嵩之点头答应了这事儿,然后上报给朝廷,朝廷也给了绿灯。他立马带着两万兵马,还有三十万石的粮食,浩浩荡荡地前往金朝最后的据点蔡州。到了那儿,他们跟蒙军联手,一块儿把蔡州给攻了下来。
金朝就这样走到了尽头,宋朝终于为靖康之难出了口恶气。这场大战能赢,全靠史嵩之高超的政治谋略和出色的外交本事。
金朝垮台后,蒙古并没把河南还给南宋,这样一来,两边儿的梁子就结大了。到了1234年,不少宋朝的大臣都琢磨着得把洛阳和汴梁给抢回来,于是宋军就出动了。可惜啊,他们实力不济,一到平原开阔地儿,就被打得一败涂地。
史嵩之以前就提醒过这事儿,但没人听他的。三京战役打了败仗后,宋理宗就让史嵩之去整顿军纪,还提拔他做了丞相,负责处理国家大事。这场仗输了,也说明史嵩之之前的小心谨慎是对的。
当史嵩之担任丞相时,他大力搜罗有才能的人,并且给予他们晋升机会。他动手改革财政,让国家收入涨了不少。同时,他还加强了边防,下令修建了钓鱼城,这对抵挡蒙古人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1257年那会儿,史嵩之走了,他被安葬在了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山。虽然他晚年过得不太顺当,但史嵩之确实为南宋能继续存在下去立下了大功。
他在打仗、对外交往和处理国家内部事务上都干得不错,是南宋那段困难时期的一位出色领导人。史嵩之一辈子,都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南宋忠心耿耿的大臣的骨气和原则。
他离世之后,“黄金脑袋”的故事就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04】
关于“黄金头”的故事
棺材在墓里头,是用上好的金丝楠木做的,这说明墓主人身份可不一般,相当有地位。
民间有个说法,说他被敌人砍掉了脑袋。为了让他走得体面,下葬时特意放了个金子做的头在旁边。
考古队的成员们都特别想知道,墓里头到底有没有那个传说中的“黄金脑袋”。
考古人员轻轻地掀开了棺材盖子,里头躺着一副烂得差不多的骨头架子,不过架子还算完整。他们找了找,结果没找到传说中的黄金脑袋。这事儿说明啊,“黄金头”可能就是人们瞎传的,这次的考古发现算是给这事儿定了性。
尽管墓地被盗得很厉害,但还是挖出了不少好东西,像布料啊、两块刻字的石碑这些。这些东西对我们了解南宋时候的手艺活、史家的故事特别有帮助。
虽然史嵩之的墓被盗墓贼光顾过,但考古队一番仔细挖掘后,总算是拨开了历史的迷雾,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次挖掘工作不仅帮咱们改正了史书上的差错,还证实了不少传说其实就是瞎扯。
打从宋朝那会儿起,史家人就因为他们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而出名。到了南宋刚开始那会儿,史嵩之这家伙一路高升,当上了宰相,手里攥着南宋朝廷的大权。
不过,史嵩之当官那会儿,老爱自个儿拿主意,搞得朝廷和民间都挺有意见的。他和同事们关系紧张,老闹矛盾,用人只看亲疏,把那些不对付的人都给排挤了。
史嵩之靠着皇上撑腰,对那些说他不好的官员,像杜杲、虞复这些,都进行了打压报复。结果,满朝的士大夫们都不干了,纷纷站出来反对他。在各种压力之下,史嵩之被贬了官,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史嵩之过世后,那些士大夫们开始找他算账。不光把他的谥号给降级了,还在老百姓中间传他被仇家砍掉脑袋的故事,真是往死里贬低他。
这次的事儿让大伙儿对史嵩之墓里到底有没有“金子做的脑袋”特别感兴趣。这次的考古挖掘啊,总算是把这个传了千年的谜题给解开了,原来那“黄金头”的说法纯粹就是瞎扯。
考古挖掘的结果表明,史嵩之的坟墓真是挺大,就算被盗墓贼光顾过,但里面还是有不少好东西没被破坏。挖出来的金丝楠木棺材啊,还有一些丝织品,都能看出南宋时候的手艺有多精湛。
两块家族纪念碑上所刻的史料,证实了史家人“一家三代出宰相”的荣耀事迹。这些新发现,对探究南宋时期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