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年95岁的原农林部部长——沙风

孔甲丙今说史 2025-04-05 19:22:50

投笔从戎,芦苇荡里打鬼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19岁的沙风原本只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平日里只与书卷为伴,但当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他毫不犹豫地扔下笔,换上军装,投身到了抗战的大潮中。他先是加入了苏皖抗日根据地,很快就因为过硬的胆识和敏锐的头脑在部队里崭露头角。

到了洪泽湖边,那片密密麻麻的芦苇荡成了他最得力的武器。他带着部队在这里跟日伪军展开了一场场猫鼠游戏,靠着地形熟悉和灵活的战术,让敌人摸不着头脑。沙风独创的“水网游击战”让部队如鱼得水,他们时而隐匿在芦苇丛中,时而突然杀出,搞得日伪军疲于奔命,常常扑空或中埋伏。

到了1943年春天,沙风在洪泽湖西岸指挥了一场关键战役,目标直指日军的汽艇编队。面对敌人的水上优势,他没有退缩,而是带领部队利用地利和巧思,设下埋伏。部队事先在湖面上悄悄布设了土制水雷,这些水雷虽然简陋,但威力十足。当日军汽艇编队靠近时,沙风果断下令引爆,湖面上水柱冲天,几艘敌舰当场被炸沉,剩下的也被打得乱了阵脚。这场战斗不仅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还开创了用土制水雷击沉敌舰的先例,事后被新四军战史详细记载,成为经典战例。

那段时间,苏皖根据地的日子格外艰难,物资匮乏,粮食短缺,部队和百姓都面临生存压力。沙风没有坐以待毙,他组织部队和当地军民一起行动,动手开垦洪泽湖边的湖滩荒地。湖滩地势低洼,土壤贫瘠,蚊虫肆虐,但大家硬是凭着锄头和汗水,把一片片荒地变成了可以耕种的田地。

他亲自参与规划,指挥部队与村民分片作业,种下庄稼,还摸索出利用湖水灌溉的办法。没多久,一个名为“军民联合农场”的生产基地建立起来,农田里渐渐长出了稻谷和高粱,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还让附近的老百姓有了稳定的粮源,日子过得稍微宽裕了一些。沙风还组织大家修筑了简易的防洪堤,确保农田不被洪水冲毁,这些努力让根据地的生存能力大大增强。

铁甲开路,胶河战场显身手

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后,沙风告别了苏皖根据地的芦苇荡,踏上了华东战场这片更为广阔的舞台。他的身份也随之转变,从擅长游击战的指挥者,摇身一变成了指挥装甲部队的“铁甲兵”。1947年,胶河战役在山东半岛拉开序幕,这场战役是华东野战军的一次关键行动,任务是突破国民党军构筑的坚固防线。

沙风接手了一批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九五式轻型坦克,这些坦克重量轻、装甲薄,火力也不算强,很多人觉得它们在正面战场上难堪大用。可沙风却不这么看,他仔细研究了这些坦克的性能,又结合胶河一带的地形特点,琢磨出了一套“步坦协同”的战术。

他把坦克和步兵搭配起来,计划用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为步兵开道,再让步兵趁势扩大战果。战斗打响那天,他亲自指挥部队行动,九五式坦克轰隆隆地冲在前面,炮口喷出的火舌直接轰向敌军的机枪阵地,压制住对方的火力点。步兵紧跟在坦克后面,利用坦克撕开的缺口迅速推进,几乎没给敌人喘息的机会。

国民党军原本依仗地形修了大量碉堡,火力网布置得密不透风,可面对这种坦克和步兵无缝衔接的打法,防线很快就乱了套,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沙风的部队趁势猛冲,不仅突破了前沿阵地,还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了他们的补给线和退路,为后续大部队彻底击溃对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斗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专程赶到前线视察,战场上满是坦克碾过的履带印和被炸毁的碉堡残骸,他看了沙风的部队部署和战果,忍不住拍着沙风的肩膀夸道:“你这教书先生带出来的铁甲兵,硬是要得!”这句带着山东口音的称赞很快在部队里传开了,成了沙风从军生涯里让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

木头坦克也能练精兵

新中国成立后,沙风肩上的担子变了模样。1959年,他被任命为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这时候的新中国刚起步没多久,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坦克数量少得可怜,能用来训练的资源更是紧巴巴的。沙风接手这个摊子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大难题——既要培养出一流的装甲兵,又得在装备不足的情况下想办法。

他没被这困难挡住去路,反倒卷起袖子干了起来。他先是带着一帮人,埋头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装甲兵战术训练纲要》,这本书可不是随便凑合出来的,从基本的战术理论到实战中的具体运用,每一章每一节都梳理得清清楚楚,后来成了装甲兵训练的必备手册。

光有书还不行,真坦克不够用,他就琢磨出一个“虚实结合”的招儿,用木头做了一堆坦克模型,再配上沙盘,让学员照着推演战术。这些木头坦克虽然跑不动也开不了炮,但沙风硬是把它们变成了训练的利器。训练场上,学员们围着这些模型忙活开了,一个个按照实战的要求模拟坦克的机动路线、射击位置还有步坦协同的配合,每一步都得练得滚瓜烂熟。

沙风经常亲自下场盯着,要求大家不光要把动作练熟,还得搞明白每一步为什么要这么干,比如怎么借着地形藏住自己,或者在炮火轰过来时怎么快速调整阵型。到了1964年,全军搞了一次大比武,沙风带出来的学员可算是露了脸。在坦克射击项目上,他们靠着扎实的操作技术和默契的团队配合,一举拿下了前三名,整个赛场都炸开了锅。

盐碱地里种出吨粮田

1970年,52岁的沙风结束了在装甲兵领域的耕耘,转而接过了农林部长的重担,从军事战场走向了农业前线。那一年,他带着一支技术团队深入黄泛区,直奔河南兰考这个盐碱地重灾区。他没有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而是直接住进了农民家中,和当地人同吃同住,扎扎实实蹲点了三个月。

期间,他带着技术员和农民一起下地,翻开盐碱地表层,研究土壤的成分和特性。他们发现,地里的盐分和板结问题让庄稼根本长不下去。于是,沙风组织大家试验,把收割后的秸秆碾碎后埋回田里,再用拖拉机深翻土地,把盐分压到下层。经过几轮反复操作,土壤慢慢有了起色,水分和养分也能留住了。这套“秸秆还田+深翻改土”的办法最终成型,兰考的盐碱地开始长出了成片的小麦和玉米,产量一点点爬了上来。

到了1972年,北方遭遇大旱,粮食生产又面临新考验。沙风顶住不少质疑,果断拍板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这种技术用管道把水一点一滴送到作物根部,既省水又高效。他选定河北曲周作为试点,组织技术队铺设管道、安装设备,还手把手教农民怎么操作。

不出两年,曲周建起了全国首个节水农业示范区,昔日干裂的盐碱地上长出了齐刷刷的庄稼,产量翻了好几倍。过去这里种一季庄稼只能收个零头,农民常说“种一葫芦收两瓢”,如今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吨粮田。

农机专列开进大东北

沙风在治理盐碱地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了农业机械化的大方向。他推动了一项“三级农机修造网”计划,具体到每个公社都设一个农机维修点,每个县都建一个配件制造厂。这套体系让拖拉机、收割机坏了不用送到老远的地方修,配件也能就地生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到1975年春耕时节,东北垦区急需大量农机支援开荒,可当时铁路运力紧张,拖拉机运不过去眼看就要误了农时。沙风坐不住了,亲自跑去铁道部协调,硬是争取到了开通“支农专列”的批示。这趟专列装载了整整十万台拖拉机,从南方工厂一路北上,直达东北垦区。

专列日夜兼程,沿途站点优先放行,终于在春耕关键期把机器送到了田间地头。那一年,东北的垦荒任务顺利完成,大片荒地变成了粮田,拖拉机的轰鸣声响彻田野。晚年退居二线后,他依然没放下对“三农”的牵挂。80岁那年,他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一字一句校对《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的书稿,确保每个细节都准确无误。

90岁生日当天,山东寿光的一群菜农特意寄来了一筐新培育的西红柿,他收到后笑得合不拢嘴,捧着西红柿看了又看。2013年冬天,95岁的沙风躺在病床上,农业部长专程来探望,向他汇报了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的好消息。他听完后,缓缓点了点头,随后安然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参考资料:[1]杨忠信,张秀华,尤飞,王有贵,马慧.榆林沙区农林复合经营的主要模式[J].陕西林业科技,1998(3):2-5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