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中国历史唯一女皇帝是怎样炼成的?

历史民族 2025-04-08 10:25:49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乳名华姑,赐号武媚,或称武则天(源自其谥号)、则天后、武后、武太后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正史承认的女性皇帝。

武氏为并州文水县人,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十二年不得迁。唐高宗时复为昭仪,谋废得到唐太宗托付于重臣褚遂良的“佳儿佳妇”王皇后与萧淑妃,得立为皇后(655年—683年)。一时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称“二圣”。当时武氏总揽大权,故众人称高宗、武氏为唐室的两个皇帝。由于唐高宗患风眩病,无力治理政事,660年11月武氏开始临朝,史载“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改名曌。

她退位后,其子中宗皇帝献尊号,称“则天大圣皇帝”。武氏临终前留下遗命,要求去除其帝号,改称“则天大圣皇后”。她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等。

她在掌权时积极推动唐朝中国的政治发展。例如,对边疆地区抚慰与讨伐并用以稳定其发展,积极提拔有能力的人士担任官员,采取促进族群融合团结的政策,改革有关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针对人们为逃避赋役而四处迁徙没有户籍(“逃户”)的问题进行改革,推行各种措施促进商业繁荣,建设农业水利设施,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促进文学艺术繁荣等。。同时,她也积极从事于土木作造事务,并特别积极于造国字改年号(每年更换年号)。

705年元月,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迫使她内禅皇位与李显。退位以后,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太上皇。她在705年过世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

唐高宗死后从683年实际真正掌权前后22年(如从高宗辅政起计,掌权年期更长,长达46年)。武则天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

生平唐太宗时期首次入宫

武氏本名无记载,为唐开国勋旧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是武士彟继室,根据李峤《攀龙台碑》所载,为隋朝宗室杨达之女,不见礼于正室诸子。祖籍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637年十四岁时(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因貌美而入后宫封为五品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氏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据杨氏为杨达之女的说法,武才人与太宗的三位妃嫔燕德妃、杨婕妤、巢王妃杨氏俱为表亲。而对于太宗时期武氏在宫中的生活细节,史书并没有详细的描述。仅见武氏在晚年时回忆自己为太宗驯马一事。当时,太宗有名马狮子骢,又肥又暴躁没有能调教它的人。武氏在太宗身边侍候,对太宗说:“我能制服它,但是须要三件东西:一是铁鞭,二是铁楇,三是匕首。用铁鞭打它不服,就用楇打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武氏称太宗壮其之志。然而太宗也因武氏这位看似娇弱的妃子竟如此粗野而感到震惊,从此武氏便极少得太宗宠幸。复自称尝侍太宗,得其书法之妙。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此后,在太子侍奉太宗汤药之际,李治见到武才人并悦之。

唐高宗时期再次入宫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剃发出家。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与身为比丘尼的武氏相遇。武氏落泪,高宗动容,亦随之流泪。当时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知悉后,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氏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萧淑妃。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二十七岁的武氏还俗,再度入宫。入宫前武氏已经怀孕,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后宫中有人放出不利王皇后之谣言,流传王皇后与其母柳氏(宰相柳奭之姊,柳宗元同族)请来巫师,企图用魇镇之术将武昭仪诅咒而死亡。这谣言在无证据下传到高宗之耳,高宗大怒,并将其母柳氏赶出皇宫,而且欲将武昭仪升为一品宸妃(唐朝后宫四夫人中本来并无宸妃此封号,而原本的四夫人名额已满,唐高宗为了武氏,才创宸妃封号),高宗将武氏晋为宸妃,为武宸妃(《新唐书》一说,指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进号宸妃最终不能成事)。

不久,中书舍人李义府等人勾结武氏,得知高宗欲行废皇后而立武宸妃消息,联络本已贬官不得再进的许敬宗、崔义玄、袁公瑜等人向唐高宗不断请求立武氏为后,造成群臣支持的表象,废立之意遂再次萌生。

武氏封后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三日,唐高宗又在李世𪟝等朝廷武勋的模棱两可下,终于颁下诏书:以“阴谋下毒”的罪名,将王皇后和萧淑妃废为庶人,并加囚禁;她们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岭南。七天以后,唐高宗再次下诏,将武昭仪立为皇后;与此同时,又将反对最大的宰相褚遂良贬为外州都督。因为忌讳武氏曾为父亲太宗才人的事实,唐高宗在立后诏书中,称武氏为父亲所赐,“事同政君”。

显庆四年(659年)四月,武后与唐高宗达成共识: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并称“二圣”垂帘听政

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患上风疾之症,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遂命皇后武氏代理朝政,但也因此忌惮武氏。在麟德元年(664年),高宗与宰相上官仪商议,打算废掉武氏皇后之位。但上官仪的废后诏书还未草拟好,高宗来不及下旨,宫女、太监已奔走相告,将消息传递到武后的耳中。她直接跑到高宗面前追问此事。高宗感到羞愧,又不想武氏怨怒,便把责任推到上官仪身上。十二月,上官仪被逮捕入狱,不久,即被灭族。自是上每视事,则后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

乾封二年(667年)高宗因久疾,命太子李弘监国。上元元年(674年)秋八月,武后和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欲自尊。十二月,武后上表建议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免除长安及其附近地区之徭役)。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政府手工工场)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丧服)三年(过去是一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委任状)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增加薪水)。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提级)申滞。”高宗诏皆施行之。武则天能够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各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所编《兆人本业》农书,颁行天下,影响很大。而武则天执政期间,其宗教政策乃以佛教在道教之上。

上元二年(675年)三月,武后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时高宗风眩更甚,拟使武后摄政,宰相郝处俊说:“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高宗才罢摄政之意。太子李弘深为高宗钟爱,高宗欲禅位于太子,武后不满;刚好太子因为萧淑妃之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因母得罪武后而被幽禁掖庭宫中、年逾21而未嫁,奏请出阁,高宗许之,武后甚怒。不久太子死于合璧宫,时人以为武后所毒杀,但亦有说法称李弘本来病弱而早夭。

废立与称制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临终遗诏: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武氏决定。四天以后,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后被尊为皇太后。

光宅元年(684年)二月,中宗欲以韋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宰相),裴炎力谏不听,武后遂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并迁于房州。立第四子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后临朝称制,自专朝政。同年九月,徐敬业、徐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武后当即以左玉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率兵三十万,前往征讨。十一月,徐敬业兵败自杀。

垂拱二年(686年)三月,武后下令制造铜匦(铜制的小箱子),置于洛阳宫城之前,随时接纳臣下表疏。同时,又大开告密之门,规定任何人均可告密。凡属告密之人,国家都要供给驿站车马和饮食。即使是农夫樵人,武后都亲自接见。所告之事,如果符合旨意,就可破格升官。如所告并非事实,亦不会问罪。同时,武后又先后任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狱,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狱,酷吏们则使用各种酷刑审讯,能活着出狱的百无一二。这样,随着告密之风的日益兴起,被酷吏刑讯拷打致死的人日渐增多。为奖励告密,若有属实,武后对告密者破例授官,以卖饼为生的侯思止,因举发舒王李元名与恒州刺史裴贞谋反,被任命为游击将军、侍御史。王弘义,以无德行见称,告乡里谋反,擢授游击将军、殿中侍御史。

武后掌管李唐的社稷,翦除唐宗室,诸王不自安,欲起兵对抗。还未有共识的时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冲,垂拱四年(688年)八月于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举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呼应。武后分遣丘神𪟝、魏崇裕击之。琅邪王李冲起兵七日败死;九月,越王李贞兵败自杀。武后想尽除李氏诸王,使周兴等审讯之,迫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国公李譔、东莞郡公李茂融、常乐公主等自杀,亲信等均被诛。

这年命令僧薛怀义率令万多人,毁乾元殿,建明堂,花了近一年落成,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有条九龙作捧著的姿态。上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称为“万象神宫”。明堂既成,又命僧薛怀义铸大像,大像的小指也可以容纳数十人,于明堂北起五层高的天堂来收纳这个大像。所花费用以万亿计,政府财政为之枯竭。是年武承嗣命人凿白石为文曰:“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号称在洛水中发现,献给武后,武后大喜,命其石曰“宝图”。之后武后加尊号为“圣母神皇”。

武后当政期间为了打击门阀豪族对官位的垄断,进一步发展收拢民心的科举制度。唐太宗共录取进士205人,高宗和武后统治期间共录取一千余人。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贞观时增加一倍以上。武后载初元年(690年)武后在洛城对贡士亲发策问,是“殿试”之始。是年遣“存抚使”十人巡抚诸道,推举有才之人,一年后共举荐一百余人,武后不问出身,全部加以接见,自称量才任用,或为试凤阁(中书省)舍人、给事中,或为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自此始,时人有“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腕脱校书郎。”之语。武后虽以官位收买人心,但对不称己意的人亦会加以罢黜;号称明察善断,故当时一部分士大夫亦乐于为武后效力。

建号称帝

河南博物馆所藏武曌金简,中国唯一的皇帝金简。武氏在久视元年(700年)七月七日来嵩山祈福,谴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次年(690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说武后是弥勒菩萨化身下凡,应作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颁行天下。命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藏《大云经》,命僧人讲解,并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请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共六万余人,亦上表请改国号。武后准所请,改大唐为大周。在神都洛阳则天门登基即位,改元天授,加尊号圣神皇帝,以睿宗为皇嗣,赐姓武氏,立皇太子为皇太孙。立武氏祖宗七庙于神都洛阳,追尊周文王庙号曰始祖,谥号文皇帝。立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其余武氏多人为王及长公主。

同年九月,武则天派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赴西域征讨吐蕃。十月,唐军大胜,连克于阗、疏勒、龟兹、碎叶等安西四镇,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玆,发兵戍守。

长寿三年(694年)武三思率四夷首领请以铜铁铸天枢,立于端门外,以歌颂武则天的功德。武则天亲题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天枢铸造历时八月而成,其形制若柱,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八面,每面各五尺,下为铁山,周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环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盘上四龙直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首领之名于其上。用铜铁二百万斤,“请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率兵起义,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武则天派将军曹仁、张玄遇、李多祚等率兵征讨。由于伏兵,全军覆没。接着,武则天再派武攸宜、王孝杰等率兵讨伐,均大败而归。神功元年(697年)四月,武则天又派武懿宗、娄师德、沙吒忠义率兵二十万,讨伐契丹。六月,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余众归降于突厥。

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使武懿宗审讯刘思礼谋反事,武懿宗说只要刘思礼指出哪些朝士有分谋反,就免其死罪,于是刘思礼诬告宰相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家“海内名士”,皆遭灭族,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时人以为武懿宗之残暴仅次于周兴、来俊臣。

是年,来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中宗之妹,武则天唯一长大成人的亲生女儿),又欲诬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拟一网打尽。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发其罪行,下狱处以极刑。仇家争食其肉,不一会就食尽。来俊臣凶狡贪暴网罗无辜,织成反状,杀人不可胜计。“赃贿如山,冤魂塞路”,武则天亦知天下愤怨,下令数他的罪状,并没收其家财。

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几次使人对武则天说:“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武则天犹豫未决,狄仁杰对武后说:“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武承嗣、武三思皆武后之侄,中宗、睿宗则武后之子)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又劝武则天召还庐陵王(中宗)。武后由是无立武承嗣、武三思之意。乃召庐陵王还东都,皇嗣(睿宗)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后立庐陵王为皇太子,命为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率兵击突厥。武则天信重狄仁杰,常谓之“国老”而不呼其名。狄仁杰好诤谏,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死后,武则天泣曰:“朝堂空矣!”常叹:“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武则天晚年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迅速崛起,成为武则天的新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入侍武则天。二人常傅朱粉、穿着华丽的衣服。武承嗣、武三思等都争着追捧他们,甚至为他们执鞭牵马。

中宗长子邵王李重润(中宗第二次为太子时封为邵王)与其妹永泰郡主及郡主婿武延基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任意入宫”,易之投诉于武则天,武则天敕李重润、永泰郡主、武延基皆赐死。

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卧床不起,只有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侍侧。宰相张柬之、崔玄𬀩与大臣敬晖、桓彦范、袁恕己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佯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谋反,于是发动兵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中,杀死二张兄弟,随即包围武则天寝宫,要求武则天退位,史称“神龙政变”。

武则天此时已是81岁高龄,她年老体衰,无力平乱,只能禅让帝位予儿子李显,是为唐中宗,武周王朝灭亡,大唐王朝复兴,迁居上阳宫,为太上皇。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曌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内,享寿八十一岁。武则天临终前下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706年)五月,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于唐乾陵,留无字碑。

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北魏殇帝元氏(528年)‌生于北魏皇族,出生后被祖母胡太后伪称皇子继位,在位不足一日即被废黜,未实际行使皇权。该政权被视为胡太后权力过渡的工具。‌‌文佳皇帝陈硕真(653年)‌唐代农民起义领袖,因反抗苛政自立为帝,建立短暂政权,后遭唐军镇压失败。作为第一个自主称帝的女性,其事迹象征女性抗争精神。‌‌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690-705年)‌在位期间推行科举改革、发展经济,开创“贞观遗风”。晚年还政于李唐,其统治深刻影响唐代历史进程。‌‌西辽承天女皇耶律普速完(1164-1177年)‌西辽仁宗之妹,摄政14年后正式称帝,后因宫廷政变被杀。其统治因契丹王朝的特殊性,较少见于中原史料。

以上仅‌武则天‌被正史完全承认。

则天顺圣皇后

武周皇帝

唐朝皇后

唐朝皇太后

唐朝太上皇

武周皇帝天可汗统治690年—705年前任唐睿宗李旦(唐朝)首任(武周建国)继任唐中宗李显(唐朝)末任(武周灭亡,唐朝复国)出生624年2月17日武德七年正月二十三日现山西省文水县逝世705年12月16日(81岁)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东接皇城西南隅的洛阳上阳宫安葬

乾陵

丈夫

唐太宗李世民(637年—649年)

唐高宗李治(655年—683年)

年号光宅:684年九月—十二月天授:690年九月—692年三月如意:692年四月—九月长寿:692年九月—694年五月延载:694年五月—腊月证圣:695年正月—九月天册万岁:695年九月—腊月万岁登封:695年腊月—696年三月万岁通天:696年三月—697年九月神功:697年九月—闰十月圣历:698年—700年五月久视:700年五月—701年正月大足:701年正月—十月长安:701年十月—705年正月神龙:705年正月尊号圣母神皇(唐睿宗垂拱四年五月)圣神皇帝(天授元年九月)金轮圣神皇帝(长寿二年九月)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延载元年五月)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证圣元年一月)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天册万岁元年九月)则天大圣皇帝(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初谥)天后(唐殇帝唐隆元年改谥)大圣天后(唐睿宗景云元年加谥)天后圣帝(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谥)圣后(唐睿宗延和元年改谥)则天皇后(唐玄宗开元四年改谥)则天顺圣皇后(唐玄宗天宝元年加谥)庙号无政权武周父亲周太祖武士彟母亲孝明高皇后杨氏宗教信仰道教→佛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