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阿涛讲了他春节回家的故事。
阿涛是一名新能源车主,今年刚换了一辆纯电动车。
他告诉我,最开始也有点忐忑,春节高速上人多车多,新闻里总是说“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他甚至还提前备好了好几种备用方案。
可他没想到,这趟返乡路竟然比预料中顺利不少,但偶尔还是会遇到一些“插曲”。
纯电动车春节返乡:排队还是顺利?
阿涛的计划是从广州开车回湖南老家,全程差不多800公里。
他早早规划好了充电点,甚至特意选择人流量较少的充电站。
刚出发时,一切都很顺利,车开到一个服务区,导航推荐的充电桩空位挺多。
他对比了几个充电桩的功率,选了快充桩,十几分钟就充好了电。
但到了湖南境内的一个服务区,事情没那么简单了。
阿涛到的时候充电桩基本全被占了,有几台车在排队。
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里的桩虽然新装不久,但数量相对少些。
为了赶时间,阿涛又开了十几公里,到另一个服务区才充上电。
类似阿涛的经历,其实是蛮典型的案例。
节假日期间,大量车辆集中涌向服务区,哪怕新能源车充电效率提高了,依然可能遇到等待和拥堵。
这时,要是没提前规划路线,可能真的会被一台“电动爹”拖住。
充电基础设施改善,压缩焦虑空间不过,和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充电体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
阿涛用的快充桩,还能实时显示每台桩的使用情况,这让他提前知道是否有排队现象。
事实上,这背后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已经接近98%。
像阿涛看到的快充桩,功率基本达到120千瓦,有些地区甚至有600千瓦的超级快充桩。
不仅如此,各大新能源车企也在行动,比如蔚来在高速沿线布置了很多换电站,对于选择这类车型的用户来说,根本不用再为充电慢的问题烦恼了。
像小鹏、特斯拉这类品牌,也在逐步扩充自己的快充网络。
虽然春节高峰期间还会有些堵点,但充电的便利性已经在慢慢接近加油站了。
增程式和快充技术:缓解长途自驾难题的选项当然,除了充电基础设施,车企在车型设计上的创新也在逐渐化解新能源车的“长途难题”。
阿涛的另一个朋友开的是一辆增程式电动车,这种车兼顾了纯电的环保特性,又加了一个“小发动机”负责发电。
高速上,他只需要在普通的加油站里加油就能给车的电池供电,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桩。
还有一些车主表示,快充技术的发展也为他们春节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
像现在越来越多的快充桩,能在短短二三十分钟内将电池充到80%。
服务区稍微休息一下,顺便就把电充好了。
绝大多数车主认为,这种结合长途自驾的实际需求的技术,正在一步步解决过去的充电焦虑。
技术创新会终结“充电焦虑”吗?
从更长远来看,新能源车的未来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
比如固态电池技术正在成为行业的新亮点,它可以大幅提升续航里程,并且对低温环境更加友好。
此外,像无人驾驶充电桩甚至无线充电技术,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些看似遥远的技术,可能会彻底改变我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想象。
阿涛说,他现在并不后悔换车,尽管偶尔也会面对排队或者续航问题,但总体来说,环保和省钱的优势让他觉得这趟尝试是值得的。
而且,他相信未来只会越来越好,毕竟每个人都在期待更方便、更高效的出行方式。
新能源车作为未来的趋势,其实不仅关乎一辆车本身,而是承载了整个交通体系发展的新方向。
从当年的“电动爹”调侃,到如今逐步改善的充电基础设施和技术突破,可以看出,这条路虽然不简单,但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希望有一天,充电焦虑真的能够成为过去,让新能源车成为每个节假日都能轻松上路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