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溃败—一九四八年国民党的军事、政治、经济危机
壹|军事危机第一个表现:有生力量的大量被歼灭和机动作战兵力的减在第一年战争中,国民党军被解放军歼灭的营以上正规军,折合约97.5个旅(师),292.5个团,78万人;被歼的营以上非正规军,折合约127个团又3个营,34万人。两者共计被歼营以上部队426个团,112万余人。
国民党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至370余万人,其中,正规军虽然仍保留248个旅的番号,但人数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
在被歼灭的或受到歼灭性打击的113个旅中,有11个旅尚未得到补弃,有一些虽获得了补充或较多的补充,但其战斗力已大大削弱。
被歼灭,是指一个战斗单位(例如旅)全体被消灭或大部被消灭者;受歼灭性打击,是指一个旅有一个团以上被消灭,但其主力未受损失者。国民党的总兵力虽然经过不断补充,还是减少约60万人,正规军减少约50万人。

这时,国民党以248个旅中的227个旅进攻解放区,其中,用于南线战场的157个旅,一部分担负防御、守备任务,能够作战略机动的仅40个旅左右;用于北线战场的70个旅,大部担任对交通线和重要据点的守备,能作战略机动的兵力为数寥寥;国民党军的后方非常空虚,在长江以南及西北新疆、青海、宁夏等19省的地境内,只有 21个旅,其中在湘、桂、黔、闽、浙、赣等 6省,几乎无一个正规军。国民党已没有什么第二线部队了。

在第一年作战中,被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正规军将领,上将1名,中将7名,少将97名;非正规军将领,上将2名,中将14名,少将55名,两项合计176名。被击毙的正规军将领,中将2名,少将14名;非正规军将领,中将3名,少将7名,两项合计26名。总计被俘、被击毙的高级将领202名。
这些人中,大多数是常公一手培养起来的,他们跟随常公多年征战,为建立与保卫“蒋家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他们被俘或被击毙,无疑给了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也是常公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
“因为高级官长被俘,反而使我们官兵在心理上受到刺激与侮辱,以致精神上转为沉闷、消极,无法振作起来。'(蒋介石《胶东军事检讨会议开幕致词》,1947年10月19日)

常公原想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举打败解放军,但结果是自己有生力量大批被歼,他宣布的结束战争时间不得不一再推迟。在这种情势下,广大官兵的厌战情绪,失败情绪,随着在战场上屡打败仗而日益发展。不但下层官兵,就是高层指挥官也对这场战争能否取胜持怀疑态度了。常公本人就承认,
许多高级将领,“对于剿匪军事的前途,表示悲观,以为没有胜利的希望。”(蒋介石《建立必胜信心完成剿匪任务》,1947年6月19日) “一般中央同志对于时局怀着种种忧虑,甚至感到惶惑不安”,“许多同志,都丧失了革命的信心,忘去了自己革命的立场和责任,心里面笼罩着一片悲观的心理'。(蒋介石《当前时局之检讨与本党重要之决策》,1947年6月30日)

对这种状况,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看到了,他在1947年3月12日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写道:
国民党政府军“没有士气,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而战”。他在7月17日的报告里又说:“厌战心理和日甚一日的不祥之兆,正瓦解军心。”
司徒雷登多次敦促常公要引起重视,想办法振作军队的士气。

司徒雷登
国民党军队士气衰落还反映在广大官兵对常公信念发生了动摇。对战争前途丧失信心,必然导致对常公信仰的动摇,常公自称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并经常对部下灌输封建忠君思想。许多将领曾认为,跟着他打共产党,搞“戡乱建国”,一定能够胜利。但是随着战争连连受挫,广大官兵想到这是因为常公决策的错误,指挥的错误造成的,因而对常公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常公自己也察觉到这一点。
1947年2月26日,常公在南京专门作了《恢复信心,信仰最高统帅》的演讲。指出(同学们赶紧拿出小本子记下来,这是考试重点):
现在一般高级将领“不把剿匪当作我们生死攸关的一件事,这种现象,已经是我们失败的征兆'。
然而,“我认为最危险最痛心的一件事还不在此”,而是“现在一般高级将领对于统师的信仰,可以说完全丧失了!
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实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年纪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的一个老头了,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尽可不必重视他。”
常公说,这就是“一切失败的总因。”“对于统帅的信心如果不能恢复,那我们今后作战不仅不能胜利,而且还要陷于更悲惨的境遇——大家都要作土匪的俘虐!”
然而,这种状态不但没有恢复,而且日趋发展。

国民党军包括中央军,亦即常公的嫡系部队和地方军(如西北军、东北军、滇军、川军、晋军、粤军、桂军、马家军),其比例大体各占一半。
中央军与地方军之间,地方军与地方军之间,乃至中央军内部,均矛盾重重,各图保存自己实力为第一要着“各自为谋,同床异梦,胜则争功,败不相救”的现象,在这次战争中常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在孟良崮战役中被击毙的张灵甫(整编第74师师长)在给常公的诀别信里写道:
“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 “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 (蒋介石《国军如何才能完成剿匪救民的任务》,1947年6月5日)

张灵甫
常公经常拿张灵甫的这封信教育部属希望能纠正这种恶习,但效果微乎其微。
第四个表现:战略态势不利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只在陕北、山东两战场还在继续,但是,其势头已经大大削弱了,且被陕北、山东解放军拖住,进退两难。在这两个战场的中间鲁西南、豫皖苏、豫西,直至大别山区,兵力十分空虚,形成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形战略态势。在东北、华北,自从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陕北的时候,这两战区就已转为战略防御,在东北、华北解放军的打击下,战局日趋恶化。几个主要战略集团已被分割,相互间难以协同配合。

抗日战争结束时,曾经是常公政府财政的“黄金时代”,那时他得到了美国政府大量的装备、剩余物资、救济物资和各种贷款还接收了大量侵华日军物资。常公1947年5月30日说,“抗战胜利之日我们的外汇已达到九亿元(美元)”但是,这些横财不久就大部消耗,经济危机随之爆发。国民党区域经济危机不是生产过剩危机,而是工商业大批倒闭,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的危机。
由于常公政府推行极端反动的财政经济政策,由于美国资本和商品的大量流入中国(1936年美国在华投资古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8%,到1947年已占70%,稍后达到80%),美国资本与常公的官僚资本相结合,控制着中国的经济生活,使已经处于困难境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遭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大批民族工商业倒闭、破产,从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初,仅上海、天津、重庆、汉口、广州等20多个城市,倒闭的工厂、商店达2.7万家。(转引自《民国价格史)1992年版,第392页)

上海市原有工厂4050家,1946年底已倒闭了3160家1947年的开工率为20%。天津原有大小工厂5000余家,1946年底已关闭1500多家,1947年完全停工和半停工的达95%。1947年的工业生产量较抗战前的1936年下降30%以上。(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中国是一个农业不发达的大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历届反动政府的残酷压迫、剥削农民,农村经济一直是落后的,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非常贫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又使广大农民流离失所,农村经济遭到极大摧残,抗战胜利后,广大农民盼望重建家园,休养生息,过安静的生活。但是常公政府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反而把内战的重担强加在农村人民身上。
农村壮丁被抓去当兵,地主的残酷剥削,保甲长一年四季的勒索,使农业生产破坏,农民生活更加悲惨,1946年河南、湖南、广东三省,弃耕农田达5800万亩。1947年各省耕地大片荒芜,江苏高达3/5,安徽和湖南各占1/3,河南占1/4,广东高达3/4,农作物产业大幅度下降。1946年稻谷总产量比抗战前的1936年减少约7720万担,1947年又比1946年减产约1420万担,小麦1947年比1936年减少4995万。(转引自《中国国民党史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5-676页)
1946年的农业产量与1936年相比,减少33%至40%。(转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第742页)
1947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严重粮荒。按最低需要统计,稻谷缺6000万担,小麦缺5600万担。(转引自《中国国民党史纲》第676页)

司徒雷登在1947年5月30日致美国国务卿的报告里写道:
“在中国最杰出的国立研究机构中的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人员,对大使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即认为由于粮食问题,中国的经济形势普遍比已知的情况更槽。他们声称,在长江流域的华南,80%的衣民现在完全没有大米,大米都在富裕的地主手中。”(《被遗忘的大便司徒雷登驻华报告》第101页)中国农村两极分化加剧。
恶性通货膨胀。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收入,1947年为14万亿元(法币,下同),总支出为43万亿元,财政赤字29万亿元,占支出的近70%。为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国民党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征税,把巨额赤字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1947年5月20日,有一位参政员在国民党政府召开的参政会上,讽刺国民党的税收政策,“民国万税,老百姓只有放屁,方不纳税!”当时人活着要纳税,死后还要交坟墓捐。
二是大量发行纸币。1946年货币发行量为3.7万亿元。1947年猛增至33万亿元,为1946年发行量的近10倍。除国内印币厂赶印纸币外,还到美国、英国去印刷钞票。其恶果是货币贬值,物价猛涨。如以抗战前夕的物价为标准,日本投降前夜的物价约为1800倍,到1947年7月则约为6万倍。米价,1947年4月上旬,每担10.7万元,下旬28万元,5月下旬上涨至40万元。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2头牛,1945年只能买2个鸡旦,1946年只能买固本肥皂1/6块,1947年则只能买一个煤球货币。贬值之快,物价上涨之猛,都是空前的。

国统区经济:薪水多到麻袋装
导致国民党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公不断扩大内战,从而造成军费激增。1946年的军费开支占国民党政府全部收入的60%左右。要摆脱经济危机,就必须停止内战。但是,常公既不想,也没有可能把这场由他挑起来的战争停下来。他像赌输了的赌徒一样,总认为只要打下去,他就能挽回败局。战争更激烈,常公的经济危机也就越严重。
《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评论说:
'中国的经济问题,不能与政治军事问题分开。通货膨胀问题虽是十分严重,但它只是更广泛,更深刻的问题的一种征象。纸币发行的大量增加,已成为一种破坏性的经济事实。但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却是一个军事上的事实,就是说2/3以上的纸币发行是直接用于支持政府的军事努力的。而且,纸币流通速度的突然增加,是与军事失败而使纸币信用骤然降低有着连带的关系。”(转引自《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1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1030页)

常公政府的政治危机的一个表现,是这个政府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常公的政治欺骗已经破产。常公撕毁政协决议和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空中运输协定》等丧权辱国条约;大借美债,大用美国送来的军火,屠杀中国人民;严厉镇压要饭吃要和平要自由的学生、城市贫民;逮捕和暗杀爱国民主人士,取缔民主党派,这一切就使常公政治上完全陷入孤立,遭到全民的反对。

常公政府的政治危机的又一个表现,就是这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随着战局的日趋恶化而加剧。派系之争也愈来愈激烈。
结语从以上军事、经济、政治三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全面内战虽然才进行了一年,但是,无论在哪条战线上,常公政府都打了败仗。正像毛主席1947年5月30日指出的那样:“和全民为敌的蒋介石政府,现在已经发现它自己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事实证明,“蒋介石政府的强大只是暂时的,表面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外强中干的政府。”“它的前途必然是众叛亲离,全军覆灭。'(《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24、1227 页)
蒋介石字该死号无能。
老生常谈
真是不败天理难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