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4年某天,一则关于唐朝宰相李绅的新闻冲上热搜。
李绅的棺材板蠢蠢欲动,隐隐有些压不住了!他被人骂了一辈子,但说他一顿饭吃上几千只鸭舌,这种事,他怎么也不想承认。李绅何许人也,他就是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大诗人,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唐时期大名鼎鼎的宰相,和李德裕、元稹合称“三俊”。
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经济极速下滑,生活在中唐的李绅,自然也是看到了民间疾苦,况且他是底层人士。也是在此期间,他写出了《悯农二首》,想要借此诗当敲门砖。所以说,李绅写这首诗的目的,并不单纯。实际上,无论是元稹,还是白居易,亦或是韩愈,这些人的背景全都比李绅强了许多。
依照李绅的为人,他能够认识这些人,我觉得也可能是在他的精心算计当中。当然,这种算计,寻常人做不到,算计者必须拥有真才实学,这样才能融入文学圈子。
李绅当时与元稹走的最近,为什么他在韩愈、白居易和元稹三人中选择元稹?因为元稹的后台比其他人都硬。韩愈比李绅更惨,虽然家族原本很强大,可惜衰败了。韩愈和李绅算是同病相怜,二人相交,可能仅仅是因为彼此的生活产生了共鸣。站在李绅的角度,韩愈可能没办法给他带来更大的收益。
李绅因此把元稹当做最好的朋友,这种友情,我觉得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私心。否则的话,李绅为啥不和韩愈一起?他明明更早认识韩愈,二人无论是身世背景、人生经历都更加相似,按理说更能变成好友,但事实却是韩愈与李绅的关系只能算是朋友,算不上死党。
当然,这里说李绅别有用心,并不是说他刻意利用元稹。因为元稹比他小八九岁,而且元稹家族也是衰落。但是,总体而言,此时的元稹,人缘更广,认识的人更多,远非韩愈和白居易能比。0230岁的李绅认识了元稹,二人很快就形影不离。二人在苏州期间,李绅写出《莺莺歌》,元稹则借助李绅的《莺莺歌》作出著名的《莺莺传》。可惜啊,元稹更喜欢白居易!二人写出《莺莺传》,是在公元804年。记住这个年份,因为这一年,李绅已经32岁,还没有当官,只是与元稹在文学圈里混迹。但在几年前的一天,大唐第一嘴炮刘禹锡考中了进士。刘禹锡呢,嘴巴厉害的不得了,当时,他因为嘴巴太硬,骂了一些人,就被贬到了苏州。在苏州啊,刘禹锡受到一位担任司空的李姓官员邀请。
在这场酒宴中,刘禹锡看到歌伎成群,酒宴十分豪华,刘禹锡因此认为那个官员生活过于奢侈,便写了一首诗,叫做《赠李司空妓》。这首诗,刘禹锡把那个担任司空职位的人喷的狗血淋头。刘禹锡这人,嘴巴很欠,但他骂的人,基本都是该骂之人。结果呢,这首诗中的李姓“司空大人”,在2024年的今天,被人强行加在了李绅身上。
而李绅是韩愈和元稹的共同好友,刘禹锡嘴巴虽然欠,他也不可能无聊到写诗去骂朋友的朋友。如此就能看出,《赠李司空妓》这首诗中的“司空大人”压根就不是李绅。况且,刘禹锡被贬到苏州的时候,李绅已经和元稹去长安混了,根本就没在一个地方。
话说回来,李绅跟着元稹在长安混了几年,名气渐渐越来越大,笔杆子越来越硬。在公元806年,34岁的李绅,终于考中了进士。
好家伙,元稹、白居易、李绅,这三人总算是全都有了功名。三人更是成天混在一块,为啥李绅和韩愈最早认识,二人关系一直很平淡,没有那么铁呢?
因为李绅、白居易、元稹这三人,虽然也有大才,但他们明显和韩愈不是一路人。韩愈的性格和刘禹锡更吻合,韩愈也是那种刚正不阿的人,根本不愿意为名利所动。正是因此,韩愈才能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所以说,刘禹锡和柳宗元、韩愈走到一起,是性格所趋,更是来自学霸的骄傲。这三人,为人处世很单纯,只要是不对的事情,不吐不快,根本不在乎任何后果,大不了就是被贬。反正想考上去,随时就可以卷土重来。而李绅呢,知道考试的不容易,则更看重仕途,做事更圆润。04李绅后来得到李德裕的重视,一路高升。但是当时的大唐,也非常不稳定。首先就是以刘禹锡为代表的一派,强烈希望改变风气,希望大唐上上下下好好洗一下牌。
再者就是李绅这类人,他们希望自己先爬上去,然后再进行洗牌。这两个行为,目的看起来一样,但真的行动起来,后者很难实施。因为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很容易失去初心。
最终,李绅当上宰相后,滥用职权,贪赃枉法。在他死后,唐宣宗李忱下令:“削绅三官,子孙不得入仕。”很明显,李德裕一党最终败了,因为唐宣宗非常讨厌李德裕。在唐宣宗上位后,直接拔了李德裕的虎牙,在李忱治
理下,岌岌可危的中唐,终于恢复了一些生机。回到文章主题。
李绅的一生,就是典型的小人物逆袭记,他步步为营,最终得到了滔天的权势,生活非常奢侈。但很多人拿刘禹
锡的诗骂他,这点无从考证。更有甚者,说李绅非常喜欢吃鸭舌,一顿饭要吃几千只鸭舌,算下来也就是几千只鸭子。
几千只鸭子,在今天听起来都非常夸张,别被说是在中唐,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一顿饭几千只鸭子,一天三顿饭就是一万只鸭子。这个数字,光是饲养、人工、烹饪工时,皇帝都能难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