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于2025年2月17日正式启动了第六次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工作,由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主导。
旨在构建更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综合交通体系分析供参考
城市发展需求
本次修编是成都市继2021年后的第六次系统性优化,需落实《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综合交通规划要求,强化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的支撑作用。
构建覆盖全域、多模式协同的轨道交通网络,支撑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际门户枢纽”。
绿色与智慧导向
结合此前发布的《成都轨道交通绿智城轨发展白皮书》,修编将融入“绿色城轨、智慧城轨、融合城轨”三位一体发展理念,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更新、低碳目标的深度融合。
核心修编方向存量优化与增量扩展并举
存量网络提升:评估既有线路效能,优化站点接驳设施,提高轨道交通覆盖率和出行分担率。增量线路拓展:新增线路将结合城市更新重点区域,探索车辆基地布局和地上地下空间开发,推动轨道交通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全域覆盖与多层次融合
可能规划形成“城市轨道+市域铁路+低运量系统”的多层次网络,远期线网由36条线路组成(含29条城市轨道、7条市域铁路),总里程达1666公里;远景规划进一步扩展至55条线路(含27条普线、9条快线、19条市域铁路),总里程约2382公里,有望增天府新区环线(26号线)、东部新区方格网等特色布局。还有其他呼声很高的轨道交通线路。
意见稿,很多来自民间的建议还是有被采纳机会。
都期待初稿出炉技术创新与发展
通过“节能一站一策”、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等技术,提升节能降耗水平;建设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形成能源管理“一张图”。 探索非高峰时段资源整合利用,挖掘新质生产力,如试点全自动运行线路和智能客服机器人。
多制式交通一体化立体交通推动跨线运营、无感换乘等运输组织优化,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强化与公交站点、P+R停车场等接驳设施衔接。
研究专题与实施计划修编工作包含11项专题研究,涵盖客流预测、资源共享、城市更新、环境影响评价等关键领域,例如: 客流分析及预测:优化线网布局以提升覆盖效率。 轨道与城市更新协同:研究重点区域站点优化方案,推动TOD开发与城市功能融合。 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落实线网方案的工程管控要求,确保可实施性。 项目周期:合同签订后12个月内完成主报告上报,力争取得政府批复。
与既有规划的衔接远景规划:成都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包含46条线路(含23条普线、16条快线等),总长约2450公里,修编将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 近期建设:2025年计划开通10号线三期等4条线路,运营里程将突破850公里,形成“核心区高密成网、外网放射联系”的骨架网络。成都轨道第六次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应该会从成都在城市能级跃升和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对轨道交通体系的一次系统性重构。此次修编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为核心,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国家战略,旨在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城市空间形态从单中心向“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转变。
十年后
至2035年,成都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将超过50%,成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载体。通过持续优化线网,成都正从“单核集聚”迈向“多中心联动”,为超大城市转型提供“轨道样本”。
此次修编不仅是对既有网络的优化,更是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前瞻性布局。通过整合绿色智慧技术、强化多交通模式协同,成都将加速迈向“轨道上的都市圈”,支撑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