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印度税务部门对三星开出的6.01亿美元天价罚单,将“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坊间调侃推向高潮。

从三星、小米到大众、比亚迪,跨国企业仿佛陷入一个精心设计的“查税循环”:先以市场潜力吸引外资入场,待产业链成熟后,再以税务稽查收割成果。这种被国际舆论称为“税收恐怖主义”的操作,为何成为印度政府的常态?
印度政府的查税冲动,首先源于财政压力的现实困境。2020年疫情冲击下,印度中央财政赤字率飙升至9.2%,税收缺口达4万亿卢比(约合480亿美元)。尽管近年通过提高所得税、商品服务税(GST)等措施缓解压力,但2025年执政党为了提高支持率,实施个税减免政策又让国库少收1万亿卢比。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财政策略,使得外资企业成了现成的“补血包”——仅2024年前三个月,印度就对现代、起亚、比亚迪等车企累计开出超16亿美元罚单。
更荒诞的是,印度连爆米花都不放过:焦糖爆米花税率从5%骤增至18%,折射出“雁过拔毛”的征税逻辑。这种“缺钱就查外资”的模式,与1930年代美国《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战惊人相似。

印度税收体系本身就像一座“移动迷宫”。其税法存在大量灰色地带:远程无线电头该算设备还是零件?专利费是否构成洗钱?不同官员可能有截然不同的解读。三星因2018-2021年进口分类争议被追缴5.2亿美元税款;小米则因向高通支付专利费遭冻结48亿元资金,而此类争议在成熟市场环境下,通常会通过协商解决。
更致命的是系统性低效:截至2024年3月,印度税务积压案件达54.9万起,涉及金额超3万亿卢比(约350亿美元)。税务专家坦言:“官员80%精力耗在纠纷上,根本无暇优化流程。”这种环境使得企业即便合规经营,也可能因某个陈年旧账突然被“翻旧账”,譬如大众汽车因2012年的零部件进口分类争议,在2025年突遭14亿美元罚单。
查税风暴背后,还暗藏印度在地缘政治中的算计。2025年3月,为应对美国可能对660亿美元印度商品加征“对等关税”,莫迪政府计划以降低55%自美进口商品关税(价值230亿美元)换取豁免。这笔“政治交易”的成本,最终转嫁到外资企业头上——通过查税弥补财政损失,同时配合美国供应链重组战略,打压中国等竞争对手。
这种“养肥再宰”的套路早有预兆:2022年小米被冻结资金时,其手机市占率恰好突破20%;2025年对三星出手,正值美印芯片合作谈判关键期。对印度而言,“查税是逼迫外资技术转让的筹码。”

印度财政部
尽管印度财长坚称稽查是“常规工作”,但“税收恐怖主义”的标签已难以撕下。2023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下跌16%,创十年新低;苹果公司因设备安全警告涉及印度政商关系,立即遭到“安全性调查”威胁。
更讽刺的是,印度官员一边全球路演宣传“印度制造”,一边对合规企业挥舞罚单——这种分裂行径导致外资信心持续滑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警告:印度若继续依赖“查税经济”,其“世界工厂”野心将成泡影。确实,若每个商业决策都可能被十年后追溯定罪,谁敢来印度投资?

印度财政部长尼尔马拉·西萨拉曼
印度查税风暴的本质,是全球化退潮下新兴市场治理困境的缩影。当“合规”变成薛定谔的猫,当税法沦为财政工具,印度正用短期利益透支长期信誉。外企在印度赚的每分钱,最终都变成了罚款单上的数字。
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终将以外资用脚投票的方式写下结局——除非印度能明白:稳定的规则,才是最好的招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