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本来是想通过给芯片、手机、电脑这些电子产品免掉关税的方式,向中方示个软,给自己找个台阶下。
没想到中方根本不吃他这一套,没给他这个台阶,特朗普一看没面子,恼羞成怒了,又开始动坏脑筋,命令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再想别的损招。

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美国当地时间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公开说,特朗普政府之前宣布的对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免掉关税,只是“暂时的”。
卢特尼克还强调,这些产品很快就会重新被列入所谓的“半导体关税”,估计一两个月之内就会正式加征。
其实就在这之前,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号晚上悄悄地修改了关税政策,把智能手机、电脑、内存芯片以及一些半导体制造设备等大约20种产品的进口关税给免了。

让这些产品暂时不受之前宣布的“对等关税”的影响,而且当时也没有特别指定针对哪个国家,但现在看来,这事又要出现新的变化了。
我觉得,这说明特朗普正在不停地试探我们中方的态度,他心里其实已经清楚了,如果继续硬碰硬地跟中方打贸易战,美国根本没办法赢。
所以他现在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样,东摸摸、西碰碰,慢慢地找中美贸易战的突破口。

可是他一开始就走错了路,芯片和电子产品只是所有贸易商品中的一小部分,就算美国在这些产品上让步,也不代表他们真正改正了之前的错误。
而且就算豁免了这些产品的进出口关税,真正占到便宜的其实只有美国自己,现在咱们国家自己生产芯片的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方生产了3594.3亿块芯片,比上一年增长了33.3%,虽然2022年芯片产量降到3241.9亿块,但增长速度仍然是全球的6倍。

到了2023年,芯片产量又涨到了3514亿块,同比增长6.9%,依然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不少。
而2024年前10个月,中方已经生产了3530亿块芯片,同比增长24.8%,平均每天能生产11.8亿块,远远超过全球的增长速度。
同时咱们的芯片出口增长很快,但进口芯片的金额却连续3年下降,2021年到2023年,中方芯片进口金额分别是4400亿美元、4200亿美元和3500亿美元,逐年减少。

很明显,特朗普这次又算错了账,打错了自己的算盘。
回顾这段时间的闹剧,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真是一天一个样,变得比翻书还快,4月2日,他还高调宣布要对全球贸易伙伴加征“对等关税”,说什么要“振兴美国制造业”。
结果没过一周,他又改口了,对75个国家暂缓90天实施关税,还把税率降到了10%的“基准税率”。

最夸张的是,对中方的商品,原来说要征145%的关税,最后直接降到部分商品免税,连税都不收了。
这种反复折腾,把美国政策的矛盾暴露得一清二楚,一方面想用关税保护自己的产业,另一方面又害怕供应链断了、物价飞涨,自己扛不住。
更搞笑的是,特朗普的政策发布就像玩儿一样,随便一改,谁都不知道下一步会怎么样,就连他身边的核心团队都摸不着头脑,政策什么时候出来,可能就直接出现在他的社交媒体上,让人猝不及防。

过去40年里,尤其是自从中方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美国人就离不开中方制造的各种产品了,从智能手机到圣诞节的装饰品,几乎都靠中方工厂生产。
现在中方是美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国,在商品进口上仅次于墨西哥,而且在很多领域还是绝对的“霸主”。
根据国际知名投行麦格理的报告,美国进口的婴儿车有97%来自中方,人造花和雨伞是96%,烟花95%,儿童彩色书籍93%,梳子90%。这些东西几乎全是中方制造的,比例高得吓人。

这些年来,美国的企业早就习惯了依赖中方上千家工厂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而低关税正是这种模式能够顺利运转的重要原因。
还在2018年1月的时候,美国对中方商品的平均关税才刚刚超过3%,可现在,特朗普为了让制造业回流美国,直接抡起关税这把大锤,砸向了美国的进口商和那些依赖中方工厂的企业。
说到底,其实特朗普最近搞的关税豁免并不是“服软”或者“认输”,而是出于现实利益的一个战术调整。

短期来看,他这么做确实缓解了美国科技行业和消费者的压力,但从长远来看,美国还是想通过这种“挑着豁免”的方式,继续保持自己的技术霸权。
消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