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8日,中央军委向广州军区、昆明军区陆续下达紧急命令,要求部队务必在1979年1月10日前完成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全部战前准备。
对此北京方面还特别强调,这场军事行动必须严格控制规模,作战范围不得越过中越边境线50公里,并要求在两周内快速解决战斗。
不久后消息传出,上层的这一决策随即就在当时的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疑问:
此时中国刚经历十年动荡不说,军队还长时间未经战事,中央军委为何还能对这场战役有如此的自信?
要知道,此时经过多年实战锤炼的越南军队,战斗力也绝非等闲。
但此时大家所不知道的是,比起我们,对面的越南明显更要慌乱几分。
一如后来战争结束,越南谈起当年中越战争时所表述的那样:“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特定时间、用特别力量,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那么,在当年的中越战争期间,我国和越南这两个国家,各自的具体军事实力究竟如何?
被低估的东方巨龙
诚然,当我们站在当下,以上帝视角去看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毫无疑问的,它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又一次展现了中国军队军事韧性与战略智慧的关键一战。
这场战争,不仅击退了越南长期以来在中越边境的挑衅,更成为了检验中国军队现代化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在此战中,我军不管是从战前准备还是战场表现,又或者是战后影响,无不显示出中国军事实力的多维度特质。
自此,西方也跟着越南再次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一条被持续低估的“东方巨龙”。
那么,在中越战争期间,我国军队的整体实力究竟如何?
首先,从战前准备来看,我军在此期间所开展的种种举措,无不彰显着我们在外交与军事上所呈现出的双重博弈态势。
在当时,我军面对越南的频繁挑衅,不仅在军事部署上展现出高度的战略预判。
譬如,中央军委早早就向广州、昆明军区下达紧急命令,要求部队在预定时间之前做好一切战前准备。
同时还严格限定了作战范围,为部队做出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指示。
这样既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把控,也有对苏联军事威胁加以防范的举措,何尝打不赢?
与此同时,我国还能灵活应用当下的国家关系,通过不间断的外交斡旋,与美国暗中达成默契,直接确保苏联未真正介入战争,为最终赢得这场战争提供了保障。
当然,当时为了能够将苏联牢牢遏制在原地,我们也没有完全依赖和美国之间的合作。
也另外单独在中苏边境部署了近50万的兵力,以此来正面威慑苏联的远东驻军,最终成功化解了有可能被苏、越“南北夹击”的风险。
能制定出这样细致且周密的战前准备计划,我国的整体军事实力会弱吗?再者,从装备素质层面来看。
在中越战争爆发期间,我国部队还尚未完全摆脱“骡马化”的落后装备配备状态。
但凭借着战前一年多的密集筹备,我军最终集结了55.5万兵力、48个炮兵团,近九千门火炮,真正做到了对越军火力的绝对碾压。
如果再加上后来投入战场的那800多辆坦克,越军赢的概率能有几成?
更何况,在真正交手之后,我军也并没有放松警惕,时刻在根据战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
最终,我军利用“牛刀杀鸡”等精妙战术,一举奠定了我军在此战中的主动地位。
在后来的谅山战役中,我军之前集结的大规模炮兵优势也逐渐显现,并很快就成为了取胜的关键。
即便是到了现在,解放军当年“万炮轰击”越军防线的壮举,依旧被老百姓所津津乐道。
根据参战老兵们后来回忆,在当时的那场战争中,就连越军阵地的山头都直接被我们的大炮轰下去了几米。
不少的山体,在大炮的猛烈摧残下,几乎要被夷为平地。
很显然,在中越战争中,我军尤其是我军炮兵所呈现出的,类似于“量大管饱”形势的火力覆盖效果,更增强了我们取胜的信心。
而当初决策者们之所以也能率先拥有这种自信,主要是他们清楚地知道,自上世纪60年代起,我军就在积极建设庞大的弹药库存体系。
以此为基础,别说是害怕咱们的军队在打仗期间火炮不够用,就是为了消耗这些积压的武器库存,上层也巴不得解放军再多使用一些这些火炮。
毕竟只有消耗跟上去了,我们才好重新储存新的装备,对其进行必要的更新换代。
如此看来,当年我国之所以有勇气直接向越南开战,并非是出于“盲目的”自信,而是被真正的实力所裹挟着,强大了自己从内到外的“精气神”。
那么相比而言,当时的越南表现如何?
盲目自信的另有其人
目前从战争最后的结果来看,如果用当时的越南来对比同时期下的我国,越南的实力显然要再逊色一些。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越战争刚开打之际,越南的自信心其实还是很膨胀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越南军队在过去长达30年的时间里,一直都在接受真实战争的淬炼。
自1945年抗法战争起,越南人民军先后历经了抗美战争、统一战争等大规模军事行动。
到1975年实现南北统一时,越南已经拥有了110万正规军和200万民兵,一跃成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军事武装力量。
尤其是在抗美战争期间,越南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还缴获了大量美军遗留下来的高性能先进武器。
其中不乏M113装甲车、M60机枪等,让当时不少国家都眼馋的装备。
除此之外,作为苏联的“亲密”盟友,对方也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先进苏制火炮、防空导弹等,进一步加强了越军的武装实力。
于是不久后,越南凭借着这些已掌握的先进武器装备,自信心逐渐爆棚,并随即产生了自己也有实力,可以和东方大国随便碰一碰的错觉。
也难怪当年越军高层会喊出那句:“一个越南兵可抵三十个中国兵”,还真是大言不惭。
然而可惜的是,越南此时虽然自信,却也因此而忽视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那就是:越南的军事力量虽然看着强大,但本质上却是个名副其实的“缝合怪”。
因此,当美苏武器在战场上各打各的,且越南的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持续为战场提供弹药补给时,越军的败局也基本已经敲定。
此外,越南士兵的作战经验虽然丰富,但整体的部队耐力却明显不足。
以此为基础,当后来他们面对着我军发起的“多线作战”战术战法时,很快就败下阵来,只能无头苍蝇般疲于奔命。
更致命的是,抛开士兵的战斗素质不谈,当时越南高层频频在战略上产生失误,也快速葬送了他们原本所应该持有的战术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在之后所实行的“南攻北防”战略,也很快就成为他们最致命的败笔。
而其高层在战前对我国捍卫主权决心的轻视,也导致越军很快就从整体上,直接错失了调整新作战部署的黄金时间。
最后,越军对隐患重重的“万国造”装备的依赖,以及其在后勤上所呈现出的明显短板,都将整个越南部队送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尤其是其因工业能力不足,导致火炮在损失后无法得到及时地补充,最终让越南陷入了“打一门少一门”的尴尬处境。
在这种情况下,越南能赢才是真的奇怪。由此也可以看出,在中越战争爆发伊始,最终战场上的输赢,基本上也就已经板上钉钉。
也难怪越南在之后谈起中越战争时,会心服口服地说出那句:当年中国在特定的时间、用特别的力量,打了越南一个措手不及!
而更让越南无法接受的是,这次战争的代价其实远超越南最初的预期:
在之后的中越十年轮战中,越南发展的黄金时期被耗尽,其“世界第三”的幻象也就此破灭。
正如越军老兵所言:“我们学会了战斗,却忘了如何建设。”
不过此时的越南也悔之晚矣,其国内的经济就因此战,直接倒退了近30年不止。甚至截止到现在,越南的百姓还在为当年那场失败的战争而买单。可悲!
参考资料:
1、对越自卫反击战: 教训越南“小霸”,忍无可忍了——荔枝新闻网2017年07月30日 08:50:07
2、对越自卫反击战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