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朝代,要数宋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最为发达,但大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朝代。
溯源究由,原因很多,致命的还是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一直在作崇。
追溯千年,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当时,中国就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千年后仍让世人惊叹不已。
但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落后就要挨打,而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会挨打,会丧权辱国。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一线。宋朝的统治者多次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几次准备或攻打末果后不得不放弃了。
优雅舒坦的生活实在太惬意了,宋王朝的大小官员哪里舍得去打破呢?收复的事只能放一边去了。后来,宋朝干脆承认辽国对幽云十六州拥有主权的合法性,而宋王朝的子民们,称辽兵为“虎狼之师”,可见全国上下惧怕之深。
日子越安逸,统治者越不敢有敌人。既然不敢有敌人,就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军队了。这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治国逻辑,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的心理基础。
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不是吗?汉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宋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脸上刺字后发配充车的罪犯。“好男
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宋时流行起来的。
在这种导向的社会氛围中,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宋朝拥有上百万常备军,我神宗登基前禁军、厢军达到140万人,人数不可谓不多,并且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布阵作战,装备不可谓不先进。
但是,基本国策的设计对社会精英的导向作用很大。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想从军,不想当军人。文人很多,杰出的军人却很少,名将更是凤毛麟角。
由于缺乏军事战略人才,作为国之大事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就很难得到提高。缺乏决断,选择了抱薪救火,以致外敌气焰日胜,东吞一地,西割一城,后来又因为大过天真同金一起灭辽,妄想分得一城半镇,不想却丢了半壁江山,连皇帝都被擄去,剩了个南宋,落得千古笑柄。
敢有敌人,不是为了主动拥有敌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竞争存在,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定律。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敌情意识,并且不断培育善于战斗的勇气和禀性,否则经济与文化无以依附。一个民族
保家卫国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