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 2023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获得 A++ 等级的医院被视为处于第一梯队,可认为是排名较为靠前的医院,以下是部分综合医院中获 A++ 等级的医院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位于北京,是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众多国内一流的专家和学科,是国内外知名的医学中心。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同样位于北京,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在运动医学、妇产科、骨科、生殖医学等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其生殖医学中心是国内较早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之一。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地处上海,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糖尿病、高血压、内分泌疾病、血液疾病、烧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位于上海,是复旦大学的附属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肺部疾病等方面的诊疗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专家,其心脏外科、肝外科等学科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也是上海的知名医院,在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领域具有卓越的成就,是国内神经外科和皮肤科的重要诊疗中心之一,拥有一流的医疗技术和专业人才,在国内外神经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于广东广州,是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在器官移植、肝胆胰外科、胃肠外科、心血管内科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拥有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是广东省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心血管疾病治疗、肿瘤治疗、呼吸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拥有先进的医疗设施和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团队,其心血管病研究所是国内知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机构。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地处浙江杭州,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在传染病诊治、器官移植、肝胆胰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成绩,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浙江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位于浙江杭州,是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综合性医院,在眼科、急诊医学、神经外科、骨科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水平,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一批优秀的医学专家,其眼科中心是国内知名的眼科诊疗机构。医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位于吉林长春,是吉林大学的附属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器官移植、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儿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拥有多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之一。公立医院 “国考”:构建高质量发展的 “指挥棒” 与 “度量衡”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简称 “国考”),这一被誉为公立医院 “体检表” 的制度,以 “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 四大维度、56 项核心指标(2024 版调整为 60 项),为全国 2400 余家三级公立医院建立了统一的 “赛道”。作为深化医改的关键抓手,国考不仅是一次绩效排名,更是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属性、提升治理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工程。本文从制度设计逻辑、核心考核指标、2024 年修订亮点及实施成效等方面,全面解析这一 “国考” 标准的深层内涵与时代价值。
一、国考制度的顶层设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信号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 “主力军”,长期面临 “规模扩张冲动” 与 “质量效率失衡” 的问题。2017 年《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国考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在于:
引导功能定位回归:通过考核 “四级手术占比”“疑难病症诊疗例数” 等指标,推动三级医院聚焦急危重症救治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避免 “虹吸效应” 下基层医疗资源被稀释。破解 “三长一短” 难题:针对患者就医 “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的痛点,设置 “门诊患者预约诊疗率”“平均住院日” 等指标,倒逼医院优化服务流程。平衡公益与效率:通过 “人员经费支出占比”“医疗盈余率” 等指标,引导医院合理控制成本,避免过度依赖耗材、检查收入,同时保障医务人员薪酬待遇。国考的本质,是将 “人民健康” 作为核心价值导向,用 “数据说话” 构建公立医院发展的新坐标。其考核结果不仅与财政补助、项目立项挂钩,更成为医院学科建设、院长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公立医院从 “跑马圈地” 转向 “精耕细作”。
二、四大维度解析:立体化评估医院核心竞争力(一)医疗质量:从 “治病” 到 “治难病” 的能力进阶医疗质量是国考的 “核心战场”,下设 24 项指标(2024 版),聚焦 “安全、规范、高效” 三大关键词:
质量安全:守住生命底线“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 是典型指标,用于监测病情简单患者(如阑尾炎、疝气手术)的意外死亡情况。2023 年某省数据显示,部分医院该指标为 0.1%,而个别医院达 0.5%,差异背后反映的是围手术期管理、急诊急救体系的系统性差距。另一指标 “非计划重返再住院率”(2024 年新增),则关注患者因手术并发症、治疗不彻底等原因短期内再次入院的情况,直接指向诊疗流程的完整性。技术难度:彰显专科实力“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 是衡量医院技术水平的 “硬指标”。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其四级手术占比常年超过 40%,涵盖心脏移植、疑难垂体瘤切除等顶尖技术;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肝移植手术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体现了区域医疗中心的标杆作用。合理用药:遏制过度医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使用 DDD 数)从 2019 年的 40 降至 2023 年的 28,接近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 20 以下目标;“基本药物使用占比” 则要求三级医院不低于 30%,推动性价比高的药物优先使用,降低患者用药负担。(二)运营效率:从 “粗放管理” 到 “精益运营” 的效能革命运营效率维度共 13 项指标,核心是 “人、财、物” 的科学配置:
资源利用:向管理要效益“病床使用率” 不再是 “越高越好”——2024 版明确 “适宜范围为 85%-93%”,过度加床会导致感染风险上升,而使用率低于 80% 则提示资源闲置。“平均住院日” 从 2019 年的 9.2 天降至 2023 年的 8.5 天,体现诊疗流程优化,如日间手术推广(2023 年全国三级医院日间手术占比达 22%)。成本控制:打破 “耗材依赖”“医疗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占比” 从 2019 年的 25% 压减至 2023 年的 22%,配合国家集采政策,推动医院从 “卖耗材” 转向 “卖技术”。“人员经费支出占比” 则要求不低于 30%,2023 年北京、上海部分医院达 45% 以上,体现对医务人员价值的尊重。(三)持续发展:从 “人才断层” 到 “创新高地” 的生态构建国考高度关注医院的 “未来竞争力”,设置 12 项指标(2024 版):
人才培养:筑牢发展根基“高层次人才占比”(拥有高级职称、博士学历或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医护人员)是学科建设的 “金标准”,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3 名、国家杰青 20 余名,支撑其心血管病诊疗水平全球领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率” 则直接关系基层医疗人才储备,2023 年全国平均通过率 92%,较 2019 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科研创新:引领医学前沿“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经费”“高质量论文(SCI/SSCI)发表数” 是衡量科研实力的核心指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2023 年科研经费超 10 亿元,发表 Natur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等顶刊论文 30 余篇,其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成为医学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四)满意度评价:从 “技术优先” 到 “医患共荣” 的价值回归满意度是国考中唯一的 “主观维度”,包含患者满意度(占比 60%)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占比 40%):
患者体验:细节决定口碑调查显示,“预约挂号便捷性”“就诊环境舒适性”“医患沟通时长” 是影响患者满意度的前三大因素。2023 年全国三级医院门诊预约诊疗率达 85%,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占比超 70%,“智慧医院” 建设显著提升就医便利性。员工福祉:留住核心资源医务人员满意度低常与 “工作负荷过重”“职业发展受限” 相关。国考将 “医护人员满意度” 纳入考核后,部分医院试点 “弹性排班”“科研休假”,2023 年全国三级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从 78% 提升至 83%,职业归属感增强。三、2024 版修订亮点:精准回应时代关切的 “升级迭代”2024 年,国考标准迎来 “五年一大修”,新增 6 项指标,凸显三大导向:
聚焦重大疾病防治新增 “肿瘤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涵盖肺癌、乳腺癌等高发癌种的规范诊疗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回应我国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2022 年达 482 万例)的挑战。例如,要求肺癌患者基因检测率不低于 80%,推动精准治疗落地。强化风险防控意识“流动比率”(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纳入运营效率指标,警惕部分医院因基建扩张导致的财务风险。2023 年审计显示,某省三级医院平均流动比率 1.2(合理值应≥1.5),修订后倒逼医院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接轨国际质量标准引入 “医院感染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预防率” 等与国际接轨的指标,如要求大手术患者 VTE 预防措施实施率≥90%,降低致死性肺栓塞风险。四、国考效应:从 “数据排名” 到 “系统变革” 的连锁反应经过五年实践,国考已形成 “考核 — 反馈 — 改进” 的良性循环:
区域医疗格局重塑2023 年 A++ 级医院中,北京、上海各占 3 家,广州、杭州、长春各 1 家,打破 “北上广独大” 局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区域龙头崛起,带动东北、华东地区医疗水平均衡发展。学科建设靶向发力针对 “国家医学中心” 建设需求,国考强化 “罕见病诊疗例数”“牵头国家级科研项目数” 考核,推动宣武医院(神经疾病)、瑞金医院(代谢性疾病)等专科向 “世界一流” 迈进。患者获得感提升数据显示,2023 年三级医院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控制在 5% 以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 2%,而 CMI 值(病例组合指数,反映疾病复杂程度)提升 8%,实现 “用更少的钱治更难的病”。五、未来展望:在动态调整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面对人口老龄化(2035 年 60 岁以上人口将超 4 亿)、医学科技革命(AI 辅助诊断、细胞治疗等)的挑战,国考标准将持续优化:
指标体系更 “精准”:探索将 “老年综合征管理率”“医养结合服务量” 纳入考核,应对老龄化疾病谱变化;考核工具更 “智能”:依托国家医疗大数据平台,实现指标数据自动抓取、智能分析,减少人工填报误差;分类考核更 “科学”:针对中医医院、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特点,制定差异化指标,避免 “一刀切”。公立医院 “国考” 的终极目标,不是评出 “优胜劣汰”,而是通过建立 “可量化、可比较、可追溯” 的标准体系,推动每一家医院在自身定位上追求卓越 —— 让顶级医院成为医学高峰,让区域医院成为坚实高地,让基层医院成为健康基石。这一制度的持续完善,必将为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实施提供强大的公立医院支撑,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