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清代疆域远胜明代】
在明代的历史版图中,其统治疆域颇具规模,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格局。据《明史》记载,明朝初期的封略范围极为广袤,东至朝鲜半岛,西达吐蕃地区,南涵安南之地,北抵大漠边缘,经测量,东西跨度达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纵深为一万零九百零四里。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自明成祖放弃大宁、迁移东胜,宣宗将开平卫迁至独石,至世宗时期又舍弃哈密与河套地区后,明朝的疆域范围有所收缩,此时东至辽海之畔,西至嘉峪关隘,南至琼州、崖州,北抵云州、朔州,东西万余里,南北约万里之遥。
从空间尺度来看,明代疆域在东西方向跨度万余里,南北方向亦达万里之遥,看似幅员辽阔。然而,事实上其疆域范围随时间演进呈现出渐次缩减的态势。在明代发展历程中,永乐朝处于鼎盛阶段,彼时国土面积一度拓展至900多万平方公里。
然而,需明确的是,明朝实际掌控的疆域范围并非表面呈现的那般完整。事实上,大明朝切实有效控制的区域面积约为700多万平方公里。诸如西藏、新疆以及蒙古等地,仅在名义上表示归附于大明王朝,实则并非处于明朝直接、深度的统治之下。更为关键的是,此后东北地区的奴儿干都司,亦逐渐游离于朝廷的直接管辖体系之外,最终演变为一种较为松散的羁縻治理状态。
明朝末年,后金势力急剧扩张,辽东地区尽数被其纳入版图。至此,明朝的疆域范围大幅收缩,仅涵盖长城以内区域,国土面积约为400余万平方公里。
在清军入主中原之前,后金政权已据有辽东大部分区域。历经太祖、太宗两朝的精心治理与谋划,蒙古诸多部落纷纷向后金称臣归附。由此可见,清朝定鼎中原之时,实则携带着丰厚的政治与地缘优势,此优势如同“嫁妆”一般,为其大一统局面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清朝历史进程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其对外拓展版图的关键时期。彼时,以明代疆域为基石,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与政治经略,内外蒙古、青海蒙古、西藏及新疆等广袤区域,渐次被纳入清政府的统治版图之中。
特别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新疆与西藏地区。在历史进程中,西藏于明代时,仅在名义层面纳入其版图范围。而到了清代,经由数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清朝成功将西藏全面纳入国家直接管辖范畴。随后,清政府派遣大臣常驻西藏,在当地推行政教合一这一根本性的治理体制,强化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控。
在华夏历史进程中,新疆地区的大一统堪称意义非凡的重大成就。历经三位帝王逾百年持之以恒的经略,新疆最终正式并入大清帝国版图,为近代中国的疆域格局奠定了稳固根基。于清朝鼎盛之际,其疆域面积广袤,多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近乎明代疆域面积的两倍之巨。
【其二、清代的百姓负担相对较小】
从国家财政收入维度审视,明代与清代的差距并非显著,然二者在赋税征收方式上存在差异。而在财政开支层面,明代相较清代却颇为庞大。例如,于张居正主政期间,彼时国库虽年度皆有盈余,然其数额仅数百万两白银。
在财政支出方面,明代与清代均需负担官员俸禄、军队供养以及百姓赈济等事务。然而,明代的开支却高于清代,其关键缘由在于宗室俸禄一项。
在明代的政治体制架构中,其核心举措为施行皇子分封藩国制度。当皇子成年,便一概册封为亲王,并赐予广袤田产。尤为关键的是,明代亲王爵位遵循世袭罔替原则,亲王后裔皆能承袭相应爵位。如此制度安排,直接致使宗室人口呈过度繁衍态势,进而引发国家财政负担沉重之困局。
清朝汲取明朝在宗室分封领域的经验教训,于该方面实施了较为完善的举措。其遵循降级承袭准则,即宗室爵位并非一成不变地沿袭。在清朝,皇子获封亲王并非必然,诸多宗室成员随着世代递降,最终成为闲散宗室,仅能领取微薄俸禄。
经御史大略统计,明代亲王与郡王之数量,至少逾1500位;相较之下,清代亲王与郡王之总数,合计未达300人。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王爷并无封地。虽然他们占有诸多土地,不过大多集中于山海关之外以及京畿部分区域,其余各省土地依旧归百姓所有。
自明代中期以降,国家财政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逾半数的财政收入皆用于宗室供养。不仅如此,各地藩王于地方大肆进行土地兼并活动。这些经由兼并所得之土地,并未被纳入赋税征收范畴。如此一来,国家财政面临收入持续缩减、支出却日益增长的严峻形势,渐而陷入难以破解的困局。
当国家面临财政困境时,往往会寻求从民众层面获取资源。以明末为例,彼时国家因战事频仍,财政捉襟见肘,为解燃眉之急,只得巧立各种名目的饷税。如此一来,民众生活负担沉重,生计维艰,最终引发民变。
在清朝统治时期,诸帝普遍秉持着对黎民百姓的恤民理念。以康熙帝为例,其统治后期颁布诏令,明确“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并且首次施行全国性的钱粮普免举措。至乾隆帝当政,同样尊崇祖制,效仿康熙帝先后五次推行普免钱粮政策。仅在乾隆一朝,所免除的赋税数额便极为可观,高达两亿两白银之巨。
【其三、严禁宦官干政杜绝恐怖政治】
自明朝永乐时期起,宦官势力逐步渗入国家政务运作体系。在整个明朝统治阶段,涌现诸多颇具影响力的宦官。这一现象促使内阁与司礼监之间,构建起相互制约、彼此平衡的权力格局,深刻影响着明代政治生态的发展演变。
从政治权力制衡角度而言,宦官干政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皇帝掌控群臣势力。然而,在明代,诸多皇帝治国理政能力欠缺,致使权力格局失衡。一旦实际权力旁落于太监之手,便会对国家社稷造成深远且严重的危害。诸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在其权势鼎盛之际,无一不是劣迹昭彰,对国家与民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国家的正常发展。
相较于明代,清代帝王群体在整体素养方面呈现出更高水准。清代堪称中国历史上帝王最为勤勉理政的朝代。自顺治时期起,清廷便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明令禁止宦官涉足政治事务,以此将宦官势力严格限制在朝政体系之外。
在清代,虽存在诸如吴良辅、李莲英、小德张等人物,但从权力维度审视,其权力程度远不及魏忠贤之流。从政治影响层面分析,清代这些人物亦无法从根本上左右国家的政治发展脉络。
明代政治的显著特征之一为恐怖统治。彼时,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布局。这些机构对社会动态极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迅速采取行动,将相关人员逮捕入狱,并施以严刑拷打。尤为可怖的是,一旦被投入诏狱,即便体魄强健之人,也难免遭受重创,性命堪忧。
明朝时期,于诏狱含冤殒命的大臣官员难以计数。彼时,当权者借助特务机构,以权谋私、排除异己,将国家律法视作无物。不仅如此,皇帝亦常罔顾朝廷尊严,公然在朝堂之上对大臣施行廷杖之刑。
清初,虽曾短暂设立锦衣卫这一机构,但鉴于其声名狼藉,朝中大臣纷纷建言,强烈主张予以裁撤。在此之后,清代统治者另辟蹊径,创立密折制度,以此实现对官员的监督。事实表明,相较于特务机构,密折制度以其更为温和的方式,达成了更为理想的监督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