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个好的将领在懂战略、会指挥之余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鼓舞士气,让战局利好己方。
可要是是一个“坏”的将领,还偏偏爱瞎指挥,那手下的战士们就剩一条路可走了——破釜沉舟。而当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里就有一个没本事的将领偏爱瞎指挥,害得将士们连破釜沉舟都走不通了。
1978年年末中越边境的气氛越来越凝重。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央开始积极调整战略部署。众多部队中,在朝鲜战场上立下重大战功的50军也被列入了第二批参战部队名单。50军被拆成了两个部分,149师配属13军派驻云南方向,148师与150师及军指挥机构则往广西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同在一个军,148师、149师和150师的实力却是天差地别。148师有滇军老底子,149师是甲种师,两个都是有较强战斗力的正规野战部队。
而150师则不同,它在战前是乙种师,平日里主要负责生产任务。150师为了参战才扩编成了甲种师。可麻烦的是扩编就意味着新兵和大量刚刚提拔上来的基层军官,也意味着不稳定的战斗力。
出于对三个师实际战斗力的考量,148师和149师被赋予了重要的作战任务,是与越南军队正面对抗的中坚力量,而150师则主要负责后方维稳与后勤工作。可看着148师与149师立下的赫赫战功,150师也开始蠢蠢欲动——150师开始请战。在战争进入尾声(3月5日撤军令发布后),150师在多次请求出境执行任务后终于获批掩护友军撤退。
是懦弱还是对生命的尊重能接到任务,150师上下无疑都是欢欣鼓舞的,都盼着要大展身手。鉴于150师缺乏实战经验,军指挥部向150师派出了由副军长关豁明、刘忠及副政委侯培聚组成的工作组——150师的指挥权实际归了工作组。而我们文中要讲的“惨痛教训”背后原因正是指挥权的问题。
150师师长刘同声在行军路线的选择上与军部派驻的工作组产生了分歧。军部工作组的副军长关豁明认为既是要锻炼部队,就应该走小路清剿越军。而150师的师长刘同声则认为还是稳妥为主,部队应该走规划好的安全路线。而不幸的是,种种因素作用之下,150师448团选择了小路作为行军路线。
由于实战经验不足,448团进入战区后很快被越军发现,并被引入了伏击圈。首先受到袭击的是448团2营,随后8连和1连在奉命增援过程中因地形陌生、通信中断等因素很快也被越军包围。而带领整连投降的连长正是8连连长冯曾敏。
据冯曾敏的描述,他们回援路上遭到了越军主力攻击,而他们连新兵占比不小,他本身接受的军事训练也有限,8连很快走入了弹尽粮绝、孤立无援的绝境。而他出于对全连士兵生命的尊重,无奈之下选择带领8连投降。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共239名解放军被俘,其中448团占到了八成以上,包括冯增敏在内多名中层军官被俘。448团事件让许世友大为恼火,因为这事儿成了对越作战中的重大污点。
据传,冯曾敏回国后受到了军事法庭的审判,其他涉事军官(如副军长关豁明、师长刘同声)也被降职或调离。而在抗美援朝中立下巨大战功的50军最终也于1985年大裁军中被撤销番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