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从未向政府请求私人恩惠,唯独这一次,他破了例。
他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给家乡政府写了一封信。信里没有谈革命,没有谈国家大事,而是提到了一个人——他的九弟,毛泽连。

他为什么要如此破例?
毛泽连是毛主席的堂弟,或者说,祖上算起,两人共用一个爷爷。不同的是,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是个精明的商人,靠经商攒下了家业,而毛泽连的父亲是个贫苦农民,靠七亩薄田维生。
这一年,天不作美,田地颗粒无收。毛泽连家没了饭吃,撑不下去了,只能变卖土地求生。消息传开,毛贻昌眼睛一亮,火速出手,以极低的价格买下这七亩田。
“你爹的地是不是你买的?”
“买了,他愿意卖,我愿意买,公平交易,有什么问题?”
毛贻昌理直气壮,满脸不解地望着妻子文七妹。
“爸,泽连家是咱亲戚,你把他们的地买了,他们以后怎么活?”
毛主席年轻时,站在母亲这边,直言父亲做得不对。
“你懂什么?大人的事你少管!”
“爸,你这么做不地道!”
“你这娃娃,欠教训是不是?”
这一顿呵斥,让毛主席愣住了,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愧疚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越来越深,最终化作了沉重的心结。

然而,另一件事,让这份愧疚变成了感激。
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秘密回乡动员群众,却被特务盯上。敌人步步逼近,杀机四伏。
夜色下,一个身影蹲伏在屋外,屏息观察。忽然,他猛地朝地上重重咳嗽了一声。
屋里的人立刻警觉。
“特务来了,赶紧撤!”
毛主席迅速转移,避开了这次暗杀。
与此同时,毛泽连没有停歇,他知道敌人不会放过毛主席的家人,于是连夜护送杨开慧、毛岸英和毛岸青离开。
途中,几个国军士兵拦住了他们。
“干什么的?”
毛泽连镇定自若,笑嘻嘻地指着杨开慧:“接俺姐姐回娘家。”
士兵打量了他们一眼,嗤笑道:“赶紧走,别碍事。”
就这样,一场生死危机,被悄无声息地化解。
如果不是毛泽连的机警,毛主席的家人可能就此落入敌手,历史或许会被彻底改写。
建国后,毛泽连依旧留在湖南老家,种地为生,从未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任何好处。
有一年,他的儿子中考,成绩不够,按理是考不上高中的。可等到放榜那天,他却发现儿子的名字赫然在榜单之上。

他满脸疑惑地跑去学校。
“我儿子的分数不够,怎么上了?”
校方笑呵呵地解释:“毛先生,您是革命战士,我们当然得照顾您的孩子。”
毛泽连的脸顿时沉了下来。
“你们不是尊重我,而是敬畏我九哥。”
第二天,他让儿子放下书本,回家种地。
这事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长叹一声,嘴里喃喃道:“高风亮节。”
愧疚、感激、敬佩,三种情感交织在一起,让毛主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了那封唯一的私信。
他没有向国家索取任何荣华富贵,没有为自己的亲人谋取高位,只是希望在自己走后,家乡政府能照顾一下这个一生清白、心怀大义的弟弟。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私人请求,也是他人生最后的温情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