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有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令人惊奇的是苏洵与苏轼和苏辙竟然是亲生父子关系。这“一门三苏”竟然同时入围唐宋八大家,令人惊叹不已。苏家这文化底蕴是何等的雄厚。

苏家不仅仅有“一门三苏”这样的旷世奇才,苏轼的妹妹同样是当时久负盛名的才女。她名为苏轸,这苏小妹的文学修养同样极高,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有一天,苏轼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赋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很明显苏东坡是拿妹妹的凸起的额头和凹陷的眼窝来说事:人还没见到,大脑门先进屋了;那眼窝深的,想擦眼泪都困难,擦不到啊!只能留下汪汪的两道泉水。

这苏小妹同样不甘示弱,回敬苏轼一首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
这是苏小妹形容苏东坡脸奇长无比,去年留下的一滴相思泪,今年还没流到耳朵,腮帮子。
说到苏东坡的长脸,忽然想到一句俗语“面广鼻长,伎俩非常”,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这句俗语所要表达的含义,古人这样说有没有道理?

面广鼻长,伎俩非常。
面,其实说的就是脸。广,广阔,其实是在暗指足够长,就如苏东坡的“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鼻长,意思就是鼻子长。伎俩指的是:某种手段,或者花招,犹言狡诈。在山东,伎俩多为贬义词,多用来形容人卑劣的计策手段。将这些词汇进行综合汇总,那么,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脸长鼻子长的人,心机多,招数多,计策多,为人狡诈。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脸长鼻长的人会是这样的人物性格呢?

首先,在古代有一种学问,它叫面相学。面相学虽然是古人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下给出的结论,但是,在某些时候,也是古人通过观察成百上千的人,从这些人的人物性格特征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心得,只是在某些人身上,确实存在。当然不能以偏概全,它只是概率性的问题。

在古代面相学人士的认知中认为:脸长,鼻子长的人,为人刻薄,爱记仇,如果有人得罪了他或者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会牢牢的记在心中,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报复。

他们心思深沉,善于计谋,尤其是在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们会绞尽脑汁的去想应对之策。

试想一下,我们按照古人的考量捋一捋,他们工于心计,善于算计,刻薄且又有点儿自私,且当触犯自己的利益时,会采取事后报复的方式。这样的人,一生能有大的成就吗?答案是肯定的,必然不能。即便有那么一段高光时刻,他们爬上了高位,可是就这样的人的性格,也好难在高位的位置持续多久,他们的行为,伤了太多人的心,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身边没有他人的帮扶,独木难成林。

其次,脸长鼻长的人,从我们普通人的视觉感受去考量。这种脸型的人,是不是给人以冷漠,不好相处的感觉。是不是有种总耷拉着脸的感觉呢?这种外在的感觉是不是有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感觉。
其实,未必他们内心就有冷酷的心境,只是被他们的脸型误导了。就如苏东坡,他的脸就够长,咱能说苏东坡成就不咋样吗?能说他身边的朋友少吗?很显然,古人总结出这样的说法,是概率性的问题,因人而异罢了。咱现代人看待这样的问题,要保持清楚的头脑,咱不能棍扫一大片,以偏概全。
老话所说的“面广鼻长,伎俩非常”,只能说面长鼻长的脸型,被古人给误解了,不论什么样的脸型的人,都有可能存在睚眦必报的人。脸型的长与短,只是个人基因的原因,如果仅凭借脸型鼻型就对一个人枉然下定论,稍显武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