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忠心的五位大臣,明明可以自己造反称帝,却甘愿辅佐别人

简介者 2025-03-14 10:06:02

回头看咱们国家整个古代,真的有不少大臣厉害得连皇上都害怕。有的人呢,还是忠心耿耿地给皇上办事,勤勤恳恳地工作。但也有些人,心里头野心大得很,不光想背叛皇上,还想自己当皇帝呢。

说起来有五位大臣,他们本事大得能造反当皇上,可人家就是对国家忠心耿耿,没干这事儿。那么,这五位到底是谁呢?

【“淮阴侯”韩信】

首先得提提我们的老熟人韩信,韩信的本事那可是杠杠的,萧何看中的人,能差到哪儿去?

韩信当了大将军后,带着汉军打了很多胜仗。刘邦能建起大汉王朝,韩信绝对是头号大功臣。

其实,不少人心里头可能会嘀咕:“韩信最后不还是因为被扣上谋反的帽子给杀了吗?”这事儿说起来,确实挺让人唏嘘的。大家伙儿都知道,韩信的名字,最后是和谋反的罪名连在一起的,然后就没了性命。就这么简单直接,没啥拐弯抹角的。

这事儿在历史上是真的发生过。那时候,韩信的一个手下出了个主意:他打算在外面起兵造反,把刘邦引过来平叛,而韩信呢,就在宫里解决吕雉和太子的问题。

说起来,韩信心里头确实有那么点念头,但也是实在没办法,毕竟那时候他已经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韩信以前打仗那叫一个勇猛无比,刘邦一开始对他那是赞不绝口,一个劲地夸。可时间一长,情况就变了,刘邦开始对他起了疑心,毕竟自己已经当上了皇帝嘛。

不管啥时候,皇上跟咱们老百姓那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他们心里头老爱瞎琢磨,稍微不留神,谁就可能被皇上给疑心了。

项羽被打败后不久,刘邦立马骑上马,亲自跑到韩信的军营里,一把就把他的兵权给接手了。

那时候,韩信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完就扔的滋味。毕竟,乱世刚平,连最强的项羽都被打趴下了,可刘邦转手就把兵权给收了,换成谁心里都不会痛快。

从那时候开始,韩信每天都闷闷不乐。时间一长,他原本坚定的忠心就开始摇摆了,最后他竟然点头答应了参与反叛的计划。

要是刘邦当初没夺走韩信的兵权,反而继续重用他,韩信估计也不会参与到后来的反叛计划里。

如果他手里有兵权真想反叛,早就自立为王了,说不定三国时代会提前到来。说到底,韩信的下场真是让人可惜啊。

【“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光】

接下来要说的是霍光,他也是大汉王朝的一员,这家伙,可是个相当有势力的外戚呢。

说起“外戚”这俩字,可能不少人心里都没啥好感。毕竟,古代时候外戚插手朝政的事儿多了去了,这一插手,往往就意味着国家得乱套。

但霍光这家伙挺特别,他干啥都是一心想着国家。

那时候,汉昭帝没有留下后代,他去世后,谁来当皇帝就成了个大难题。那时候,霍光已经掌握了汉朝的大权,所以他说话很有分量。

那时候,霍光琢磨过汉武帝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可这俩人品德都不行,平日里所作所为简直在给汉朝抹黑。

因此,为了国家的未来着想,霍光决定推举刘询坐上皇位,他后来被人们称为汉宣帝。这家伙,简直可以跟汉高祖、文景两位皇帝、汉武帝还有汉昭帝相提并论,是又一位出色的新君主。

刘询被推上皇位后,霍光很自觉地说要把大权交给皇帝。但刘询心里没底,觉得自己可能管不好这个国家,于是就让霍光继续帮忙管着。

霍光在这段时间里真是拼了老命地干活,给刘询后来开创的那个“孝宣之治”打下了牢牢的基础。

霍光走了之后,因为一件事情,霍家全族都被牵扯进来,最后都被处决了。这样一来,霍家人干预朝政的情况也就不复存在了。

尽管如此,霍光还是稳稳当当地坐上了麒麟阁大功臣的头把交椅。

说起来,麒麟阁上的那十一位大功臣,跟东汉时候云台上的二十八将,还有唐朝凌烟阁里的二十四位功臣,都差不多是一回事儿。

【大秦猛将蒙恬】

说起这第三个人,想必大伙儿都很熟透了。他带着三十万大军跟匈奴干了一仗,这事儿到现在还被人一个劲儿地夸呢。

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他爷爷蒙骜早在大秦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他老爸蒙武也是相当了得。

蒙恬和他弟弟蒙毅,在秦始皇那会儿,可都是了不起的将军,两人在朝廷里地位相当高。

出门的时候,蒙毅经常跟秦始皇坐同一辆车。

蒙恬和他弟弟都是忠心耿耿爱国的人,而且特别看不惯那些奸诈小人,像后来的大奸臣赵高,蒙家两兄弟就跟他有过节。

说起赵高这种阴险小人,蒙家两兄弟打心底里瞧不起,不想跟他扯上关系。可现实就是这么无情,最终赵高还是爬上了高位,手握大权,而蒙家两兄弟呢,也被他给害死了。

说实话,蒙恬那时候带着三十万大军去打匈奴,秦始皇一死,他其实大有机会起兵当皇帝的。

蒙家对大秦的忠心那可是杠杠的,经得起任何考验。秦始皇一走,蒙氏两兄弟心里头那个难过啊,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琢磨着该怎么好好辅佐新皇帝。

说不定他们俩真能把赵高和秦二世给斗下去,那整个天下就成了他们兄弟俩的地盘了。但话说回来,那时候他们俩对扶苏那可是忠心耿耿啊。

扶苏,秦始皇的大儿子,性格温和,心眼儿好,而且政治上挺有一套。要是他能当上皇帝,那肯定是个好皇上,秦朝说不定就能一直传下去了。

可赵高心里头最打怵的就是扶苏当上皇帝,因为一旦那样,扶苏铁定会继续把蒙氏兄弟俩捧得高高的,到那时候,赵高可就自身难保了。

因此,赵高和秦二世决定抢先动手,他们先下手为强,干掉了扶苏,接着又把蒙氏两兄弟给收拾了。

说实话,蒙恬要是想造反,扶苏自杀那会儿可是个大好机会。那时候的秦朝,已经没啥人能让他死心塌地地效忠了,但他愣是没动那个念头。

【“武侯”诸葛亮】

第四位介绍的是蜀汉的诸葛亮,这家伙,忠诚度那可是杠杠的,简直忠心到没话说,天地都能作证。

诸葛亮起初是个超级有才的人,但可惜一直没遇上能让他大展拳脚的明君。好在后来刘备出现了,给了他这个机会。可以说,刘备就是发掘诸葛亮这匹千里马的伯乐。

刘备让诸葛亮大展身手,所以诸葛亮特别感激他。对刘备,诸葛亮那是百分之百的忠心,这肯定没错。

夷陵之战后,刘备的身体日渐衰弱,眼看就要撑不住了,于是他急着物色能托付后事的大臣。

诸葛亮能力出众,刘备自然对他寄予厚望,成了最信任的托孤重臣。

刘备以前对诸葛亮讲过:“要是刘禅这皇帝做得不好,那你就帮他管管吧,但不管怎样,千万别伤他性命。”

瞧着刘备对自己这么信赖,诸葛亮眼泪掉得更凶了。

说起来,诸葛亮若想一脚把刘禅踢开,自己坐上皇位,表面上看好像有那么点可能,但其实这机会渺茫得很。

刘备快不行的时候,他把管国家大事的权力给了诸葛亮,但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李严。这样一来,如果诸葛亮那时候想造反当皇帝,那可能性真的挺小的。

快到北伐那会儿,诸葛亮总算是掌握了前所未有的大军权。那时候,只要他心一横,完全可以踢掉刘禅,自己坐上龙椅。

刘禅其实没大家想的那么笨,但跟老谋深算的诸葛亮比起来,他还是嫩了点儿。

其实很关键的一点是,诸葛亮这么多年打拼下来,手下还是有不少靠得住的人的。

不管怎样比较,诸葛亮都是遥遥领先,可他始终都是个忠臣,心里头压根儿就没想过要当皇帝。

说起来我国古代的时候,像诸葛亮这样既聪明又死心塌地辅佐君王的大臣,真是少之又少。刘备当初挑中诸葛亮,那可真是选对人了。

【“尚父”郭子仪】

最后要说的是大唐的牛人郭子仪,皇上都曾夸他,说他有本事自己当皇帝。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郭子仪是在武则天那时候,通过武举考试开始当官的,一直干到德宗时期去世,他的官场生涯才算结束。他从武则天时代一路走来,直到德宗时期才告别官场。

说白了,郭子仪这辈子给七个皇帝打过工,这种经历,在整个封建王朝里,大臣中也没几个能比的。

郭子仪大展身手,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安史之乱时期。

说起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场大乱连京城长安都给攻陷了。

后来,郭子仪带着队伍去攻打叛军,唐军这一路真是打一场胜一场。紧接着,郭子仪指挥大军,一举夺回了京城长安,这下唐皇帝总算是能回宫了。

安史之乱平息后,郭子仪在朝廷里的地位是越来越高了,简直就是威望大到让皇帝都有点忌惮。说白了,他就是功劳太大,让人不得不服。

有一天,郭子仪的娃跟唐朝的一位公主拌起嘴来了。郭子仪的儿子挺不客气地说:“你不就是因为你老爸是皇上才牛嘛,我爸可不在乎当不当那皇上。”

公主一听,气不打一处来,立马跑回去跟老爸告状。唐代宗一听,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那家伙说得在理啊。”

要是郭公心里打着当皇帝的算盘,想篡位夺权,那闺女啊,你可就不再是大唐的公主喽。刚才跟你拌嘴的那位,说不定就是将来的太子爷呢。

公主一听,愣住了,她压根儿没过国家大事。真没想到,她那高高在上的老爸,竟然还不如一个大臣呢。

郭子仪确实立下赫赫战功,声望极高,但他对大唐始终忠心耿耿。一听说儿子讲了那么犯上的话,郭子仪立马把儿子关了起来,接着他自己跑去向皇帝认罪。

虽说代宗没怪罪下来,但郭子仪一回家就狠狠批评了儿子一顿,跟他说,做人还是得低调些,别太张扬了。

以上说的是五位特别有能耐的大臣,他们厉害到甚至敢篡位当皇帝。别看他们爬到了让人眼红的位置,可终究还是没敢真的迈出那决定性的一步。这五位大臣就是例子。

忠诚,那是一种打心底里坚守的道德准则。他们忠诚,完全是出于真心,并非出于自保的目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