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终极咆哮:这不是我的错,都是你们逼我的!

冷玉看文化 2025-03-14 10:18:40

​贾宝玉这个人,大家都是很熟悉的。

他思想活跃不迂腐,个性独立不拘束,是一个很有灵性的人。

但同时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不务正业、不求上进、没有担当、好逸恶劳。

他的优点,我们就不多说了,几乎都是他自由发展的结果。

而他的缺点,除了有纨绔子弟的通病,则大多来自于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贾府,有资格直接管理和教育他的主要有三个人:贾母、贾政和王夫人。

这三个人的教育方式都非常偏激,非但达不到教育效果,还使他与正途渐行渐远。

首先说贾母,贾母对贾宝玉过分溺爱,给他提供最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毫无压力,贪图享受;

不强求他的学业,使其在思想上过分松弛,缺乏进取心;

不让他入世历练,导致他不通人情世故,不懂仕途经济;

最严重的是,长期将他和一群女孩儿放在一起养,导致他乖巧有余,阳刚不足,缺乏男子汉的气概和应有的担当。

另外,贾母身为贾府之尊,她的态度势必会给其他人树立一种导向,使他们将贾宝玉如众星拱月般捧着、像珍珠宝贝般供着,替他遮风挡雨,为他保驾护航,让他遇不到半点挫折,也受不到半分冷落,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王夫人是贾宝玉的母亲,她对贾宝玉虽不如贾母那般溺爱,但也有她自己的问题。

她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而不教,也就是说她明知道贾宝玉有毛病、有过错,却不去教。

就拿贾宝玉调戏金钏儿那件事来说,明明是贾宝玉犯了错,她却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的丫鬟金钏儿,对金钏儿又打又骂,还直接赶出府去,可是对自己的儿子却不管不问,姑息迁就。

这样的教育方式很明显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它会让贾宝玉不敢担当,缺少责任意识,遇到问题只知道逃避,反正有人给他兜底。

母亲在孩子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分别培养出了一代文圣和一代武圣,就连大字不识一个的李萍凭借其坚韧和善良也教育出了郭靖那样忧国忧民的“侠之大者”,这都充分反映出母亲给予的良好教育是孩子成长进步的稳固阶梯。

反之,像王夫人这样知而不教,听之任之,只会让孩子身上的毛病越积越多,更有甚者还会成为大奸大恶。

在贾母、贾政和王夫人三人之中,贾政是最重视孩子教育的,可他的手段并不高明,除了骂就是打,缺少恰当的引导和耐心的疏导,有时甚至可以说是不教而诛。

贾政平常对贾宝玉很暴力,我们不一一举例,只说打得最狠的一次。

那一次,贾政把贾宝玉关在房里,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若不是贾母等救兵及时赶到,几乎就要打死了。

可是为什么呢?

据说,原因有三个:一是贾宝玉会客时出来晚了,谈吐不够慷慨,二是忠顺王府误会贾宝玉引逗其府内戏子琪官,三是贾环诬陷贾宝玉强奸金钏儿未遂,致其身死。

其实,这三个原因都是另有内情的,一是贾宝玉性情高洁,不喜见官场逐利之人,二是贾宝玉只和琪官有一面之缘,并无引逗之事,三系贾环诬告,贾宝玉并无强奸之举。

很显然,贾宝玉并没犯什么大错,大多是子虚乌有之事,顶多算是自由散漫、交友不慎、行为不检,可贾政却不分青红皂白,轻易听信人言,抓起来就往死里打。

所谓“恨铁不成钢”、“棍棒底下出孝子”,他的初衷的确是为了贾宝玉好,可这种没来由的打、没道理的打,贾宝玉能服气吗?恐怕被打死了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吧!

因此,我说贾政是不教而诛,这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起不到任何的正面管教作用,还会在孩子内心深处造成巨大伤害。

作为父亲,严厉归严厉,可真的不能这么暴力,否则棍棒底下出来的不是孝子,而是逆子!

这就是贾宝玉的三名监护人,一个对他爱如珍宝,一个让他放任自流,一个将他视作仇雠,试问在如此极端的教育环境下,贾宝玉又能成长为何等样的人呢?

恐怕结果只能是“好子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0 阅读:5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