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剩菜加热再卖,食材发酸变味就清洗再加工,用一勺“神秘”红色素掩盖变黑鸡肉……
谁敢相信,这竟是央视暗访记者,在某大型品牌的餐饮后厨亲眼目睹的乱象。
既然你先丧尽天良,那么就别怪央视给你“上强度”——永久关店!315打响第一枪!

«——【·315央视重拳出击·】——»
当央视披露的内容呈现在大众眼前时,无数网友痛心疾呼:“一个爱吃黄焖鸡的小男孩/小女孩轻轻地碎了。”
这次央视315曝光的,正是大名鼎鼎的全国大型连锁品牌——杨铭宇黄焖鸡。

这个品牌在2011年创立,因为推出的黄焖鸡套餐便宜又好吃,迅速占据了各大商业街口,尤其是大学城这样的黄金地带,俘获了一众年轻人的心。
而黄焖鸡更是通过迅速扩张,成了“中国餐饮品牌成功典范”。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典范,竟在一年一度的 315 消费者权益日,沦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典型反面教材。

在其他餐饮品牌都严阵以待、狠抓食品安全的特殊时期,杨铭宇黄焖鸡却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起初,大众还天真地以为它是对自身食品安全充满自信。
直到记者连续暗访3家,才发现居然是虱子多了不愁,没有一家是清白的,全都有大问题!

镜头出现的第一家店,案台上堆积的“隔夜剩饭版”黄焖鸡,一层层被敞着口放在常温下,油脂已然凝固,连保鲜膜都不见踪影。
那些曾以为吃进嘴里的是现炒新鲜鸡肉的顾客,看到这一幕,当场崩溃:“这还不如预制菜,人家好歹是密封保存的!”

记者质问店员,这些未冷藏、敞口放置的食物若变质,吃坏顾客肚子该怎么办?
员工相当“直爽”,当即把锅推到了老板身上,“反正是他让咱弄啥咱弄啥,就是打工的,操那么多心给谁看。”

实际上,记者当时已明显闻到鸡肉发酸变味,一旁配菜的香菇、土豆也散发着难闻异味。
可当记者指出问题,店员却满不在乎,直言洗一洗就能继续用。这般行径,让消费者胃里一阵翻江倒海。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处理剩菜、坏菜的 “标准”。
«——【·只有想不到,没有不敢做·】——»
在暗访记者眼皮子底下,门店竟公然将顾客吃剩的菜肴端回后厨。

店员称香菇、土豆洗洗回锅就能再次上桌,网友们听闻,内心满是麻木,甚至自嘲地开起地狱笑话:“怪不得觉得香菇格外劲道,原来已经回炉重造好几次了。”

更让人作呕的是,那看似金黄可口、香气扑鼻的 “鲜汤”,同样被倒回锅中反复使用。
唯一没有遭受二次利用的鸡肉,并非商家突然良心发现,而是鸡肉再煮一次,肉质变化太过明显,难以蒙混过关,不像那些满是“科技与狠货”的预制蔬菜,怎么煮都能保持口感。

见识了这般令人发指的操作后,暗访记者带着探究真相的决心,来到了该品牌另一家销量颇高的门店。
这家店紧邻某大型商场,或许是与商场内众多餐厅竞争太过激烈,竟自创了一款 “牛腩煲”,不在品牌既定的菜品系列之中。

原本记者心想,牛肉价格昂贵,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商家总不至于再在这上面耍什么心眼。然而,事实再次无情地打脸,永远不要高估某些商人的贪婪与无下限。
由于牛腩煲销量不佳,售卖速度缓慢,店内积压了大量隔夜甚至已经发黑变质的牛肉。

为了将这些劣质肉卖出,商家竟想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办法 —— 在熬煮时加入一勺鲜亮的色素。
经此 “神来之笔”,那些原本令人作呕的变质牛肉,瞬间变得 “软嫩丝滑”,卖相竟与正常牛肉毫无二致。
这般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手段,简直丧心病狂。

不仅如此,记者在这家店里还发现了一个严重违背食品安全要求的问题:部分店员对健康证一事全然不知,一问才知,原来老板在招聘时根本就没有要求过。
健康证作为食品安全的基本保障,是餐饮从业者必须具备的资质,可在这里却被视若无物,足见该店对食品安全的漠视已到了何种程度。

而最后一家店的所作所为,更是突破了所有人的想象。厨师为了图方便,竟直接将装着鸡肉的袋子丢进锅里一起煮,仅仅是因为这样解冻速度更快。
等到鸡肉差不多软化,再将融化得不成样子的塑料袋从锅里捞出,至于高温下塑料袋溶解释放出的有害物质,就被他们毫不在意地留在了锅里。

随着那锅 “美味”,被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进入了无辜食客的肚子里。
如今,这三家被曝光的门店已被永久关停,品牌方也急忙发声道歉。

可他们给消费者心灵造成的创伤,给市场秩序带来的破坏,岂是一句道歉、一个整治承诺就能轻易弥补的?

食品安全大于天,任何妄图践踏底线的行为,最终都必将遭到市场的唾弃和法律的严惩。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