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爆发之初,俄军的作战方式还较为传统和粗放。他们投入战场的巡航导弹数量有限,且多次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但随着战事的深入,俄军开始改变战术,更多地依靠防区外的精准打击来实现军事目标。
俄罗斯空天军开始频繁出动图-160轰炸机、苏-34、苏-24战斗轰炸机以及苏-30战斗机,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如KM-38"格罗姆"空地导弹、KH-101和KH-69巡航导弹等。这些武器性能优越,可在距目标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外发起攻击,且毁伤效果显著。
面对来自俄军的远程精确打击,乌克兰军队也未示弱。在获得西方军事援助后,乌军开始大量使用诸如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炮、AGM-84"鱼叉"反舰导弹、"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等先进武器,多次打击俄军的指挥所、弹药库、港口等关键目标,收效颇丰。
通过分析俄乌战场上双方展开的激烈较量,我们不难发现,防区外精确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特征。这种作战方式能最大限度减少己方武器平台的风险,同时又能精准毁伤敌方的关键目标,可谓一举多得。但与此同时,这对作战武器的性能、数量,以及后勤保障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热点,其中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更是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双方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防区外精确打击在巴以冲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尤其是在最新一轮的战事中,无论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方面,都频繁利用远程武器对对方实施精确打击,形成了一种新的战争样态。
2024年4月,伊朗曾对以色列发动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导弹袭击,几乎动用了该国境内的大部分远程火力。据以方统计,在短短数小时内,至少有上百枚各型导弹从伊朗境内发射,其中包括"流星"、"法特赫"等比较先进的型号。
尽管大部分导弹在飞行途中被以军拦截,但仍有少数突防而过,给以色列南部的一些城镇和军事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一事件表明,在现代的中东战场上,双方利用远程精确打击手段相互角力已成为常态。
防区外精确打击在巴以冲突中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双方博弈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拥有绝对制空权的以色列充分利用其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的优势,频繁对巴勒斯坦的军事目标实施定点清除,收效显著。
另一方面,在伊朗的援助下,真主党等组织也开始具备一定的远程火力,凭借数量优势和特殊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制衡了以军的行动。由此可见,现代中东战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距离交锋,防区外的远程精确打击已成为双方博弈的关键。这对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的走向,无疑具有深远影响。
综合俄乌战争与巴以冲突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防区外精确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趋势。面对当前台海局势日益紧张的现实,这一作战方式无疑为解放军收复台湾提供了新的思路。倘若两岸军事冲突全面爆发,解放军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在不大规模登陆台岛的情况下,有效打击和瘫痪"台军"的关键军事设施,为最终解放台湾创造有利条件。
一旦台海战事全面爆发,解放军只需采取在台岛周边海、空域建立"火力圈"的战法,充分调动上述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就能持续削弱甚至瘫痪"台军"的有生力量。面对这样密集而精准的攻击,"台军"纵有先进的"爱国者"、"天弓"等防空导弹,恐怕也难以有效拦截。届时,台湾的机场、港口、指挥所、预警雷达等关键军事设施,都将成为解放军打击的首要目标。
由于台湾的地域狭小,且多为沿海平原,大量军事设施都较为集中且外露,这便给解放军的防区外精确打击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以台北松山机场为例,这里不仅是台空军的主要基地,也是"总统府"的专用机场。倘若解放军采取饱和攻击的手段,设法摧毁该机场的跑道、机库等设施,那无异于切断了台军的空中力量,并极大影响台当局的机动指挥能力。
从俄乌冲突和巴以战争的实践来看,防区外精确打击已成为现代战争的重要趋势。对于中国而言,面对台海日益严峻的军事形势,这无疑也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经验。只要解放军能科学统筹兵力,充分发挥手中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的优势,并将其整合进自身的作战体系,就能在局部地区构建威慑,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影响战局走向。
纵观近期的俄乌冲突和巴以战事,除了防区外精确打击战术广受青睐外,无人机的大量使用也成为各方博弈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无人机早在上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反恐战争中就已崭露头角,但在最近的局部战争中,其战术运用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给战争形态带来了新的变革。
根据参战双方使用的无人机类型和用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小型侦察无人机,主要用于前线侦察、提供情报、指示炮火等,如俄军的"奥尔兰-10"、乌军的RQ-20"犰狳";二是攻击型无人机,可携带轻型弹药打击敌方有生力量,如土耳其的"拜拉克塔"TB-2、伊朗的"飞鹰"-136等;三是自杀式无人机,採取蜂群战术实施饱和攻击,如俄军的"盘式"、胡塞武装的"恶魔三角"等;四是大型侦察打击一体化无人机,兼具战场感知和对地攻击能力,如以军的"苍鹭"、美军的MQ-9"死神"等。
在俄乌战场上,乌军利用土耳其制造的TB-2无人机,多次成功打击俄军的装甲车辆、防空系统,一度力挽狂澜,令其成为乌克兰的"国民英雄"。6月初,乌军的一架TB-2甚至飞抵俄罗斯本土腹地,空袭了位于库尔斯克的一处军事设施,令俄军猝不及防。对此,俄军除了加强防空外,也开始大规模投入寿命更长、隐身性更好的"奥尔兰-10"进行反制,并取得了一定战果。
继2019年胡塞武装使用无人机袭击沙特石油设施后,伊朗与沙特、美国为首的阿拉伯联军在也门展开了数轮"遥控空战"。双方动辄出动数十架无人机,在也门上空你来我往,互相追击,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传统空战。2022年,美军还曾出动RQ-4"全球鹰"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空对伊朗进行长达数月的滞空监视,引发了伊朗的强烈不满和外交抗议。
对于各国军队来说,俄乌冲突和中东战事无疑是检验无人机战术的最佳试验场。大量实战经验表明,现代战争已进入"无人机时代",无人作战体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一方面,无人机凭借成本低、损失小、机动灵活等特点,在侦察、打击、欺骗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利器;另一方面,如何应对敌方无人机的新型威胁,建立完善的反制体系,也成为各国军队面临的紧迫课题。
对中国而言,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Wing Loong-2、CH-5等多型武装无人机远销海外,获得用户的广泛好评。但从俄乌冲突和中东战事的实践来看,在未来可能的台海战争中,无人机战术还大有潜力可挖。解放军完全可以借鉴各方经验,研发投送多样化的无人作战平台,并将其与防区外打击、电子战、网络战等手段紧密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作战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台海的兵家必争之地掌握制胜的关键。
俄乌、巴以两场冲突,为中国统一台湾提供了无须登岛的低成本战法。通过防区外精确打击和无人机战术,解放军完全可以在不登岛的情况下击败“台军”,获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