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印痕|腕底识真丹青载道——吴静初画中诗书印的四全之境

笔墨青丹国画 2025-02-23 21:37:22

名誉社长

李刚田 童衍方

顾问

吴静初 赵 熊 孙慰祖 崔志强 徐利明

郭 强 许雄志 范正红 高庆春 王宏伟 陆元峰

指导老师

沈继良 沈鼎雍 管凌 江继甚 张炜羽 蔡毅 李砚

社长

李 早

副社长

徐凤超 翁志强 李 卓 来炜烽

秘书长

来炜烽

刀笔承古韵,方寸见乾坤。乙巳新春、湖上风来,让我们以敬畏之心,邀您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金石之约。

篆刻,是镌刻于方寸之间的文明密码,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融文字之美、金石之坚、匠心之巧于一体,以一刀一笔勾勒山河气象,以朱白相映传递文化精魂。正如陈振濂先生所言,篆刻艺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基因,而湖上印社的诞生,正是西泠文脉的延续与升华。我们以刀为笔、以石为纸,搭建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让印学精神在交流中焕发新生。

社长李早先生曾言:"不问何所至,但问耕耘否。"湖上印社的社员们,正是秉持这样的初心相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因对篆刻艺术的赤诚热爱而同行;他们以刀石对话历史,以方寸丈量文明,在传承中求索,在切磋中精进。每一方印章,不仅是技艺的凝练,更是匠心的独白,是对"金石永寿"的当代诠释。

今日,我们借网络之翼,将社员们的潜心之作呈现于方寸屏幕之间。这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一方方朱白印记,能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的肌理,感知篆刻艺术的魅力;更愿湖上印社成为一盏明灯,照亮印学传承之路,让千年金石之声,响彻时代长空。

刀石无界,匠心永传。让我们携手同行,以方寸之印,刻写文明的新章!

——湖上印社

吴静初 西泠印社理事 湖上印社顾问

名清宁,号一如

1948年生于杭州

师从浙江美院教授虞开锡先生

及金石书法家王京盙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泠印社理事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院客座教授

清华美院花鸟画名家工作室导师

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

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扇面书法展,第八届全国美展、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银奖,全国百年中国画大展,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铜奖,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浙江名家中国画展,“画风画峰”浙江省花鸟画名家十一人作品展,2016年“正大气象”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等。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画技法专著二十余部。曾获浙江省文艺创作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务院“科学与技术”奖励办会室授予优秀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等。

腕底识真 丹青载道——吴静初花鸟画中诗书画印的四全之境

意笔花鸟画当以人情为本,以吾华夏文化为背景。由此决定它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之因素,共同构成了它的范畴与体系。汇道德、学养、笔墨于一体。博览前人之作融汇高人之文,荟萃诸家的集我大成。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于性灵中发挥笔墨。胸中多几点“墨水”,笔下便可少几许“俗尘”。“和光同尘”、“物脱无二,根尘同源”。“知益而又能守损,不盈不溢”是为根本。——良工善得丹青理,腕底全凭识在真。

吴静初先生自幼学画,山水、人物、花鸟皆精,而花鸟画又是其中招牌。先生的意笔花鸟画以情为本、灵动天成。他从旷野的乡村,荒率的自然,质朴的农家,丰硕的田野中汲取灵感,并于传统经典作品中获取营养,传移摹写,打下了扎实的花鸟写生功底。而后又汇道德、学养、笔墨于一体,赋予作品厚重的传统文化色彩,博览前人之作,融汇高人之文,荟萃诸家以集大成。

一幅画作间,足见“诗、书、画、印”四全的深厚功力。潘天寿先生说过,“宁可四全,不要三绝”。吴静初老师对此,做出了更细致的解读:一个画家如果书法不行,他的画就一定有问题;一个篆刻家如果书法不好,那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宁可都会一点,达到水平线以上就可以了。”在先生看来,画源于书,一杆小小的毛笔,却饱含着从古至今的艺术韵味,也是中国水墨的精髓所在,因此先生格外强调笔墨,强调“无一笔不从书出”。先生在学问中培养意境,在灵性中发挥笔墨,终有声于画坛。除了传统绘画,先生亦擅长书法、篆刻,于古典诗词方面也颇有心得。书法真、草、隶、篆、行五体全能;篆刻重印面亦重边款;功于古典诗词,常引得诗词界不吝赞词。观先生画作,往往能直观的感受一番诗书画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传统艺术趣味和境界。

吴静初作品

百戏斋

弄潮儿

人直为高

不遭人忌是庸才

汲古堂

画夺造化

无心即佛

愚陋不通人事

五云山居

梅花手段

礼轩

无挂碍

和光同尘

栖云古寺

湖上印社秘书处

编辑:兰洪海

审核:来炜烽

0 阅读:1

笔墨青丹国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