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谜团有很多,其中秦始皇的生父是谁,一直也是大家争论不休的。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下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秦始皇本纪》明确称秦始皇是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而《吕不韦列传》却暗示赵姬在嫁给异人时已怀有吕不韦的孩子。
这种自相矛盾的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呢?
司马迁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暗藏深意:在用历史书写权力的隐喻。
吕不韦的“奇货可居”是一个关键点。他通过赵姬接近异人,最终将异人送回秦国,使其成为王位继承人。这一操作本质上是权力的置换:吕不韦用自己的财富和谋略换取了异人的政治地位。司马迁通过这种记载,暗示了权力的来源并不完全依赖血统,而是可以通过资本和谋略实现。
这种暗示在《史记》中多次出现,比如刘邦的“布衣天子”身份,也打破了传统血统至上的观念。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距离秦朝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他所能接触到的史料有限,且秦朝的官方记录在秦末战乱中大多散佚。关于秦始皇生父的记载,可能存在多种说法,而这些说法本身就有冲突
《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这是秦朝官方的正统说法,这种说法符合秦朝的统治合法性,强调血统的正统性。
《吕不韦列传》的记载:这是另一种民间传说或敌对势力的版本,暗示秦始皇是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这种说法可能是六国贵族对秦始皇的污蔑,也可能是吕不韦门客为他鸣不平而编造,传播了“吕政”的说法。
后世对秦始皇生父的争议,更多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非单纯的历史探讨。
因此,秦始皇的生父究竟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确证,但这并不重要。
至于秦始皇的儿子,胡亥是不是篡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历史上一说到胡亥的话,都说胡亥是篡位,认为秦始皇是想把皇位传给扶苏的,其实这段历史还是有待考究的。
扶苏虽然深得民心,但不一定受到秦始皇的宠信。秦始皇焚书坑儒让扶苏很是气愤,两人因此也有了嫌隙。
秦始皇是个狱法严明的人,而扶苏跟他的政见却不同。赵高是胡亥的老师,又很赞同秦始皇的思想,因此秦始皇觉得胡亥更像自己。
对于历朝的皇帝来说,子不类父是很严重的问题,扶苏的性格跟秦始皇南辕北辙,因此秦始皇并不待见扶苏。
后来他派扶苏去上郡监军,却带着胡亥出游,由此可见秦始皇对胡亥是喜欢和宠爱的,因此秦始皇想要把皇位传给胡亥也是很正常的。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时,将扶苏外派到其他地方做事,却让小儿子胡亥跟着,是希望带着胡亥在身边亲自教导。
结果秦始皇在路上就去世了,在临终前他说想要立胡亥为继承人,因此胡亥是继位并非篡位。
司马迁的《史记》对这一段的记载也是自相矛盾的,史记中表示胡亥是篡位,秦始皇是想要立扶苏为太子的。
但司马迁写的《蒙毅列传》中却表示,秦始皇对胡亥很是宠爱,很早就有立胡亥为太子的想法。
在《史记》中,胡亥在杀蒙毅的时候曾表示秦始皇当初是想立自己为太子的,但是蒙毅阻挠不同意。
而这都是司马迁写的,对于他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后人也是很奇怪,所以胡亥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了。
胡亥的继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争议。他并非秦始皇的长子,也并非最贤能的继承人。然而,不管是不是秦始皇的想法,但这其中一定有赵高的操控。赵高利用胡亥的懦弱,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不得不说,史书或者野史中的矛盾内容,也是智慧的所在。毕竟,有些事并不是能完全百分百还原真相的,有的事可能太久远并没有人记载,有些事可能就是上层人为了掩盖真相而虚构的。
因此,司马迁的矛盾记载,也体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叙事策略。他并不试图给出一个单一的“真相”,而是通过多义性的叙事,让历史本身说话。
或许,有朝一日,这些谜团能真相大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