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知艾不恐艾,防艾不防“爱”

广而告之公益 2023-11-30 17:54:00

“医生,我才20岁,就确诊了AIDS,我夜夜失眠,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这是一位确诊者的询问,也是众多艾滋病人的独白。

他们焦虑、恐慌、迷茫,生活的每一天都被巨大的阴影所笼罩......

来源:图怪兽

今天(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让我们再次走进他们,走进艾滋。

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约有3900万名艾滋病毒感染者;在我国,感染艾滋病病毒人数超过105万(2020年底数据)。

另据专家估算,我国尚有32%的人不知道自己感染HIV,且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HIV新发报告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1985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至今,艾滋病在我国已经整整传播了38年。

38年里,我们在艾滋病流行的防治策略与措施上有了重大进展,在各项治疗与帮助下不少艾滋患者逐渐打开心扉、融入社会。

但也有很多患者未能走出漩涡,依然在病魔的阴影下苦苦挣扎,他们心底那千丝万缕的情绪可以归为一个字——“怕”。

来源:图怪兽

首先,是对疾病本身的怕

很多人因为缺乏对于这方面疾病的正确认识,将它看作是比绝症还可怕的存在。

在他们看来,一旦确诊,就意味着自己命不久矣,与宣判“死刑”无异,继而开始为生命倒计时。

而这种“等死”的念头一旦萌生,人就会被巨大的恐慌吞噬。

目前,艾滋病虽然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但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确诊者通过规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拥有正常人的寿命,生活质量也能得到保障。

有些时候,人的想象远比疾病本身更为可怕。

所以,停止没必要的猜想,多了解些相关知识,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就会发现它真的没有那么可怕。

来源:图怪兽

其次,是对世俗流言的怕

于艾滋病人而言,除了对这种疾病本身的怕,心理上的负担也尤为沉重。

他们怕异样的目光、怕闲言碎语、怕区别对待......

因为这种来自外界的恶意,会让本就饱受病痛折磨的艾滋病人更加痛苦。

而在这种心理负担的影响下,他们也习惯性把自己看作人群中的异类,认定自己不再拥有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权利。

于是,他们消失于阳光下的大街小巷,待夜幕降临,才敢迈出离开家门的那一步。

来源:图怪兽

没有从事相关领域的我们可能无法为艾滋病人身体上的病痛做点什么,但我们完全可以为他们心灵上的创伤做点什么。

比如改变错误的认知,扭转不对的偏见。

不难发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大众对于艾滋病人最常见的误区依然停留在“接触就会感染”上。

可实际上,艾滋病的传播有且只有三种途径:

即性接触传播、经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和母婴传播。

日常生活中的正常社交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并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不能侥幸,万一赶巧接触传染了呢。”

“这种事还是当心为上,能不接触就不接触。”

......

这些说法,只不过是对艾滋病的无知和盲目跟风所形成的错误认知。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正常接触不会感染”这句话并非侧面否认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

记得广而告之早年曾拍摄过一支关于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

在这支广告中,HIV化作多米诺骨牌,在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压到了后续无数张,直到有张拥有科学保护屏障的多米诺骨牌出现,倒塌才停止发生。

广而告之公益广告《积极预防艾滋 享受美好人生》完整版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

而预防的着眼点始终要与科学同行,用科学的方式阻断这一威胁,若抛弃了科学这一内核,那些以“预防”之名展开的“预防”不也成了种伤害吗?

来源:图怪兽

武汉市曾举办过一场名为“爱滋徒步”的活动:

公开身份的感染者在公园门口向过路的陌生人“求拥抱”。

半个小时有53人受邀,最终有27人伸出臂膀与他们相拥。

53:27,这个结果不算很好,但也不差,在这27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正确认知下人们内心的善意,也看到了对于艾滋病群体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希望。

虽然还有部分人选择了拒绝,但我们相信,随着相关部门对这一疾病的进一步攻克、舆论对艾滋病的正向引导,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卸下了误解的盔甲,给予艾滋病人尊重、理解和帮助。

来源:图怪兽

我们希望,今后在面对艾滋病人时,所有人都不再谈“艾”色变 ,更不会避之如蛇蝎。

我们也希望,以后街头不再有“求拥抱”的病人,因为一个简单的拥抱,我们所有人都同等拥有,不必再用“求”。

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努力,为身在阴霾中的艾滋病人披上一件勇敢的外衣。

文章转载自公益中国网:http://www.pubchn.com/special/show.php?itemid=238

图片已注明出处,版权类图片获得正规授权,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