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儿子去学校,著名作家自己编写教材在家教儿子,儿子成才了吗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5-04-19 11:57:25

1995年的北京某小学教室,一位父亲正与老师激烈争执。

老师脸上错愕之余,更多的是不解,因为眼前这位鼎鼎大名的“童话大王”突然宣布要带儿子退学,理由竟是"学校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堂堂作家竟要自编教材,在家开"私塾"?

这便是那位曾经“统治”了无数小学生课外读物的“大神”——郑渊洁。

其实郑渊洁对儿子“离经叛道”式的教育可不是突如其来的心血来潮,而是在儿子郑亚旗生下来时,甚至自己小时候就有了这么一个打算。

郑亚旗对此也是非常无奈:“从我记事起,老郑就不让我喊他爸爸,让我直呼其名郑渊洁,我喊他爸爸他还会不高兴。”

而郑亚旗小学毕业后,郑渊洁便中断了郑亚旗的“求学之路”,在家里自己开“私塾”、编教材,教育郑亚旗。

这场持续九年的 "教育实验" 充满黑色幽默,当别的孩子在题海中挣扎时,亚旗却在父亲创办的 "皮皮鲁私塾" 里,用《皮皮鲁和 419 宗罪》学法律,通过拆解电脑学物理,甚至在拆装汽车时理解机械原理。

更绝的是郑渊洁发明的 "逆向考试":儿子出题考老爸,答对了才能算学分。

童话大王的“反骨”:从辍学生到“私塾老爹”

1955年,郑渊洁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郑洪升虽是军人,却崇尚“自由式教育”。

后来郑洪升去了“五七干校”,家人也跟着他一起从北京到了河南遂平,郑渊洁也进入了“干校子弟小学”。

在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很显然,审题的话这篇文章老师是想让大家写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做事要比别人更快、更早,才能有所收获。

按照这个逻辑去写,文笔再差、写字再难看,起码也能得个及格分。

但郑渊洁的这篇作文最后却是零分。

不仅如此,他还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甚至还要请郑渊洁的家长。

这是因为郑渊洁并没有写《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是眨着眼睛想了半天。

早起的鸟儿一定有虫吃吗?

那早起的虫字就是一定被鸟吃了?

那虫子岂不是太惨了?

我是虫子还是鸟呢?

于是第二天,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的作文被放在了老师的桌子上。

老师见状自然是怒不可遏,在当众批评了郑渊洁之后喊来了他的家长,但郑渊洁的爸爸郑洪升来了之后,并没有和普通家长一样立刻对着老师道歉,而是很冷静的听完了整个事情之后,拿着郑渊洁的作文仔细看了几遍。

然后看着老师非常不解地问道:“我儿子想的、写的有什么问题吗?”

瞬间矛盾升级,郑洪升和老师之间也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最终郑渊洁被学校开除。

郑洪升没有责骂郑渊洁,反而说:“没关系,我在家教!”

这段经历,为郑渊洁日后“复制”到儿子身上埋下了伏笔。

1983年,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出生。

郑渊洁发现,儿子和自己一样“不服管”——讨厌应试教育,成绩垫底,甚至因课间探险被老师批评。

当其他家长在为孩子的作文被批"离题"焦虑时,这位父亲却在替儿子写"离经叛道"的作文。

有次老师布置《下雪了》。

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写雪的景色,可以写从雪想到的文学历史故事,可以写爸爸妈妈下雪了还要上班的辛苦。

上上高度还可以写雪中凌风绽放的梅花、我们的革命先烈像它们一样很伟大。

郑渊洁竟让儿子笔下的玩具们在衣柜里喝茶说话,气得老师当场打叉。

但郑渊洁看着老师的红叉却直接笑了:"这能教出童话大王?"

1995年,郑渊洁做出轰动决定:让小学毕业的郑亚旗退学,在家自学。

郑渊洁和儿子

他的理由很“郑式”:“学校是流水线,但孩子不是螺丝钉。”

于是在郑渊洁家里,一个“私塾”诞生了。

郑渊洁将书房改造成教室,在暖气管挂国旗,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

他自编教材,把《刑法》419项罪名写成419个童话故事(《皮皮鲁和419宗罪》),用鲁西西解释数学题,用舒克贝塔讲物理原理,甚至用甜甜圈和香蕉演示性教育。

课程表也“任性”:上午自由活动,下午三节课,晚上散步讨论时事,每周都由郑亚旗出一份“试卷”来考试爸爸,能把爸爸问的不及格,郑亚旗就算满分了。

郑亚旗仅用3年学完6年课程,15岁“毕业”。

小学文凭的“富二代”:开奥迪搬鸡蛋,逆袭成亿万CEO

郑渊洁给儿子立下“成年法则”:18岁后必须自力更生,且“不提供一分钱”。

2001年,郑亚旗成年了,郑渊洁送给他的成年礼物是一辆崭新的奥迪A6(当年价值37万)。

这样的一份礼物,相信会让绝大部分人们欣喜若狂。

毕竟当你开着奥迪衣锦还乡,老叔让你坐在饭局中央,没见过面的表嫂知道你不吃葱姜,唠着家常,打开了茅台原箱。

哪怕在如今,“56E”也已经是很多普通人奋斗的天花板了。

但这样的一份礼物对于郑渊洁来说,却是一个足以让他手脚发麻的沉重负担。

因为郑渊洁真的不给他钱了,车的油箱里只有这么一箱油,用完了就真没了。

无奈的郑亚旗只能开着奥迪前去求职,很多老板见他把奥迪钥匙往桌上一放,便会露出惊讶的表情:“这是谁家少爷来体验生活了?”

打开郑亚旗的简历一看,脸上的表情更惊讶了:“小学学历?你确定不是来逗我的?不是哥们你奥迪是偷的?”

毕竟在大众的认知里,有钱人家的孩子怎么都会刷一个漂亮的学历,但郑亚旗却因“小学学历”屡屡碰壁。

最终,他成了超市搬运工,一箱鸡蛋赚5毛钱,每天累死累活的最后一算工资,真的是这一趟的油钱都不够。

当他在超市扛着鸡蛋箱汗流浃背时,他的父亲郑渊洁却在一旁暗自欣慰:"这才是真正的成人礼。"

这段经历后来被郑渊洁写入《父与子》专栏,引发关于 "学历与能力" 的大讨论。

郑亚旗的逆袭剧本也是刚刚开始。

在家中自学的时期,他的课程里就有电脑编程这一科目,凭借自学电脑技术,他应聘成为报社网络技术员。

在应聘时,报社的领导也是非常为难。

你一个小学毕业,来应聘程序员,这说出去不是招笑嘛。

就在领导琢磨怎么用比较委婉的口气来让郑亚旗回家时,郑亚旗却抢先打开电脑拿出了自己以前的作品。

看着眼前一个个网页,领导也迟疑了,郑亚旗见状立刻作出承诺:“我先免费给您做个网站您试用一下,如果您觉得不行我立马滚蛋。”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无私付出”,郑亚旗进入了报社技术部,一年后升任主管。

2005年起,郑亚旗就买断了父亲作品版权,将《皮皮鲁》杂志、《舒克贝塔》动画推向市场,成为了最早的一批“IP打造者”。

2019年为止,《舒克贝塔》动画在腾讯播放量破亿,郑亚旗身家超10亿。

获得了世俗意义上“成功”的郑亚旗一度面临多家媒体采访,对着镜头他曾调侃:“我的成功秘诀?可能是小学毕业,没被作业压垮想象力。”

郑渊洁的女儿郑亚飞却走了另一条路——她热爱学校,18岁被美国6所名校录取,成为“全家学历最高的人”。

郑渊洁笑称:“我连英语都不会,却养出个学霸。”

这对兄妹的对比,恰好印证了郑渊洁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尊重选择。

争议与碰撞:在家上学VS义务教育法

就在郑渊洁为儿子设计"反体制教育"时,湖南株洲的小学生黄骏国正在创造另一种奇迹。

当同龄孩子还在玩“赛尔号”时,这个11岁男孩已经捧着《C语言程序设计》啃得津津有味。

2013 年,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成为"最小程序员",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编写的数学测试程序,竟能根据不同年级自动出题,让老师都惊叹"比教材还智能"。

无独有偶,成都14岁少年任永安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电脑涂鸦者"到国际艺术赛金奖得主的蜕变。

当传统美术班还在强调"素描基础"时,他早已通过网络自学水彩、工笔,甚至将《唐顿庄园》人物与中国龙图腾结合,在"浮绘百相生"个展上惊艳四座。

这些"野生学霸"的存在,仿佛在印证郑渊洁的断言:"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像种子一样自由生长。"

但郑渊洁的做法还是引发巨大争议。

黄骏国

法律界人士指出,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九年教育,郑亚旗仅读完小学,涉嫌违法。

而网友则分成两派。

一方是支持派:“郑亚旗的成功证明,教育不该只有一种模式!”

一方是反对派:“普通人学这套?没奥迪兜底,只能喝西北风!”

但说到底,“郑式教育”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依旧有其不可复制性,因为郑渊洁的教育实验成功,依赖三大前提。

第一就是经济资本,有钱。

买教材、请名师、送奥迪,普通家庭都是难以负担的。

第二就是文化资本,郑渊洁是没文凭,不是没文化,他虽学历低,但博览群书,能编写高质量教材。

第三就是IP遗产,亲爷俩不算两家账。

郑亚旗的成功,究其本质是继承了父亲的文学帝国,他购买“皮皮鲁”、“舒克贝塔”这些文学形象的钱,那就是“左手倒右手”,郑渊洁真的会开个天价故意为难儿子?

郑渊洁曾说:“想象力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别让作业把它偷走。”

他的实验未必适合所有人,却撕开了一道思考的裂缝:教育不该是流水线,而应是唤醒灵魂的艺术。

如今,70岁的郑渊洁宣布停更自媒体,儿子郑亚旗继续经营“童话王国”,女儿在学术领域深耕。

这对“反叛父子”的故事,或许给不了标准答案,但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制造“成功的产品”,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参考官方文献:

郑渊洁之子“私塾教育”成才 只上过一周幼儿园——法制晚报

郑亚旗:和郑渊洁一起“罢课”的童年——新世纪周刊

郑亚旗曝郑渊洁两岁对其性教育 18岁前未独自出门——红网

“童话大王”郑渊洁:儿子小学辍学,女儿全额奖学金被6所名校录取——澎湃新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