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高考志愿填报的日子临近,似乎每个家庭都会掀起一场小小的“风暴”。孩子们怀揣着自己的志愿和梦想,而父母则承载着过来人的经验和考虑。尽管父母深知报考某些专业可能更有前景,但无奈孩子们却固执己见,不愿妥协。
父母心怀期望,希望子女能够选择一个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专业。然而,孩子们往往固执地坚持自己对未来的设想,他们渴望追随内心的热情和兴趣,而非仅仅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
不仅在专业选择上存在纠结,而且关于报考哪所大学的问题更加复杂,让家庭的讨论不断升级。对于那些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而言,往往不得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因为他们或许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敢再表现得过于嘚瑟。
然而,对于一些分数高且有明确志向的学生而言,大学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这让家长面临更加困扰的局面。这些学生可能会有自己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有时还会更倔强,比如家长先让他们离家近一些,他们偏不,一定要出去闯荡。
大学的选择只有一次,一旦选择了留在省内,那就可能是大学四年期间只有旅游的时候才能真正出省见识见识,一般情况下是无法离家太远的,而且也会影响到以后工作,大概率也还要找一个离家近一些的工作。
一些普通大学的影响力也仅限于本地,如果是选择出省读大学,哪怕后悔了那也无法悔改,大家就得考虑如何离家独自求学,而且也得提前准备好高昂的车票机票钱。
那么,到底是出省读大学好,还是留在省内更好呢?别等到毕业后才琢磨出来,我们不妨听听过来人的感受。
小丽是一个生在东北长在东北的姑娘,高考结束后,小丽觉得世界那么大该去看看,趁着年轻应该出省闯荡闯荡,于是不听家里人劝阻,报考了云南大学,云南大学当然是一所不错的高校。
不过,对于外地人来说,读大学还需要先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刚开始小丽进入了“蜜月期”觉得一切都这么新鲜有趣,云南的旅游景点很不错,云南的美食和特色都令人流连忘返,可是时间一长,小丽也发现了一些困扰。
比如自己上大学读书,却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身边都是南方同学较多,总感觉跟他们还是有一定的环境差异和成长差异,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而且上大学读书并不是去旅游的,是要待四年的,这四年时间读书学业最重要,不能以玩和体验为主。
离家在外没人能交心,其实也有些力不从心,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也只能一人默默承受,而写每年回家只能坐飞机,一次往返价格就很贵,突然就觉得不如在家附近读大学那么方便。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适合出省上大学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比如高中阶段完全需要父母照顾才能参加高考,经常是自己不会洗衣服,也从来没有自己掌握过生活费的花销,对于上大学一切经验都没有,如果一下子就个家人分离太远,不仅生活方面会遇到困难,而且学业也会受到影响。
心里较脆弱的学生,特别容易想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自己不会解决,与人沟通交际能力也差,这种还是适合呆在家门口上大学,平日有困难可以跟家人交流,心里也比较有归属感。
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来说说吧?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