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一个在财政局上班的朋友聊天,她的话让我深感惊讶。
作为一名公务员,她月薪几千,却坦言自己和单位同事对经商的人持有某种程度的偏见。的确,“士农工商”,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商人是排在最后一位的。甚至说商人这个词在民间都略含贬义。
他们认为,即使那些经商者赚取了数百万的财富,也不过是缺乏人脉和资源的“个体户”,只有那些规模庞大的企业老板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

这让人感到困惑,究竟是怎样的逻辑支撑了这样的观点?
无论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人们的努力和成就都应得到平等的尊重。
体制内的工作确实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稳定性高、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等。
但这并不意味着体制外的工作就没有价值,更不应成为贬低他人努力的借口。
我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我一位前体制内的哥们儿,人称“勇气哥”。
他嫌公务员生活太安逸,一拍大腿,辞职下海了。
刚开始那叫一个“惨”,跟电视剧里的创业故事一样一样的,各种挫折、白眼轮番上阵。
可人家就是有股子韧劲,愣是把小买卖做成了大生意,现在年入几百万,羡煞旁人。
然而,当他回到家乡,那些还在体制内的老同学对他的态度却有些微妙,认为他的成功不过是偶然,远不如体制内的安稳来得实在。
勇气哥听了也就笑笑,心里说不定在想:“哥们儿,你不懂我的痛并快乐着。”
再来说第二个故事,我的大学同学,人称“药界小旋风”,一度风光无限,某大药厂某省的代理权握在手。
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医药行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年薪高达一两百万。
他与许多医院的主任、大夫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常一起聚会、交流。
然而,在一次走访某市人民医院时,他意外听到主任在会议中称他为“药贩子”,并警告下属不要让这些“乱七八糟的人”进入医院。
这让他深感震惊和失望,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与体制内人员的关系。
其实,体制内也好,体制外也罢,都是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精彩。
体制内的稳定让人羡慕,但经商的自由和成就感也是难以言喻的。
咱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因为自己的选择就否定别人的努力。
就像咱们吃饭,有人爱吃米,有人爱吃面,各有各的口味,谁也别瞧不起谁。
体制内外,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两条不同风景线,各有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