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战爆发。
特朗普想用关税逼中国让步,好让他“重振美国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
英国BBC觉得这事儿挺离谱,认为美国和中国打关税战,胜算其实不高,特朗普在那儿等着中国求和,估计等不来。
BBC驻华记者也说:“中国动真格的了!美国肯定要失败。”
佳富龙洲研究主管葛艺豪说得更明白,特朗普打贸易战,根本不是为了经济,就是为了满足他个人耍权力的欲望。
关税就像特朗普总统手里的一根棍子,不需要国会同意就能用,方便他自己说了算,用经济手段给其他国家施压。
特朗普的支持者们以为中国会主动求和,但结果却不是这样。
中国没有示弱,而是采取了有力的反击手段,这让特朗普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他的关税策略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激化了矛盾。
曾经的“伙伴”各怀鬼胎
特朗普政府的强势举动让许多昔日盟友重新思考与美国的关系。
其中,欧盟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美国对欧盟高达3800亿欧元的商品征收关税,范围涵盖汽车、钢铁、药品和半导体等众多领域。
实际上,美国几乎对所有欧盟出口商品都加征了关税。
面对美国的这种强硬做法,欧盟开始寻求新的合作机会,例如与中国商讨取消汽车关税。
此外,欧盟还计划建立一套机制,防止美国的廉价工业品通过中国转销进入欧盟市场。
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表示,欧美关系已发生改变,欧盟未来会更加重视与亚洲的合作。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得到冯德莱恩支持后访问中国,目的不仅是加强西班牙与中国的合作,更希望改善整个欧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这次访问也有着更深层的意义,它旨在为欧盟和中国共同应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打下基础。
桑切斯访华的时机选择在特朗普对全球商品加征关税的时候,因此,外界认为这是西班牙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贸易关系,以此应对美国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和欧盟分别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他们的合作势必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美国的另一个重要盟友日本,情况也不太乐观。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国会明确表达了对美国的担忧,这可以说是日本至今为止最强烈的经济警告。
他说日本不会立刻对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但会采取一切能保护自己利益的措施。
虽然这在日本政坛已经算是很严厉的措辞,但也说明日本对美国关税政策感到无奈和担忧。
日本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出口难题。
自从2024年7月以来,日本的出口总额下降了6.2%,其中对美国的出口更是大幅萎缩,下降了11%。
经济合作进入精打细算阶段,过去的盟友关系也变得微妙。
雷诺、宝马、丰田等汽车巨头纷纷与中国、马来西亚、越南等亚洲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总金额超过420亿美元。
这实质上是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一种含蓄表达,它们选择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市场。
更富有戏剧色彩的是,澳大利亚进行了一次“反击”。
中澳关系因为贸易问题变得紧张,美国抓紧机会,夺走了澳大利亚在中国市场的生意。
现在情况发生了反转,澳大利亚牛肉出口商们抓住机会,迅速占据了原本属于美国牛肉的市场份额,这可以说是对美国之前行为的一种回应。
澳大利亚此举颇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味。
很多家美国牛肉公司向中国出口牛肉的许可到期了,现在都没法继续出口。
这些公司被告知,它们“不符合出口中国的标准”,所以没法续签许可。
这让美国的牛肉出口商们非常着急,因为他们想继续把牛肉卖到中国市场,但现在遇到了问题,生意受到了影响。
自损八百的困境
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不仅让美国和盟友的关系变得疏远,也让美国自身陷入困境。
美国制造业的弱点彻底暴露出来。
美国在特种钢材、稀土等重要资源,以及芯片、手机等电子产品方面,都严重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
“制造业重返美国”的计划并没有成功实现。
特朗普之前大谈制造业回归,现在看来成了一个笑话。
特斯拉等公司反而把部分生产线搬到墨西哥和越南,这无疑打了“美国制造”的脸。
白宫公布了一份很长的关税豁免清单,列出了近千种商品。
清单几乎包括了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从钢铁、铝、铜、能源、矿产、稀土到汽车零件、化学品、精密仪器等。
而这些豁免的材料和部件,大部分都从中国进口。
这段文字戳破了“制造业回流”的虚假宣传,让大家看到,美国并非不想变强,而是自身条件不足,连简单的医用产品都要依赖进口。
白宫不得不取消大量中国商品的关税,承认离不开中国制造。
这真是个讽刺的局面,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的官方说法和前总统特朗普的公开言论互相矛盾,更显示出美国政府内部的混乱以及政策变动频繁。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的解释,更像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试图掩饰政策的失败。
美国经济的风险正悄然增加,高额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国债总额是主要隐患,美元的信誉也在降低,这些都给美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债价格不稳定,全球投资者大量抛售美债,反映出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信任度在降低。
美国财政部每个月需要出售大量国债来支付各项开支,但现在愿意购买的人越来越少。
如果其他国家,尤其是像日本这样持有大量美债的国家,开始抛售美债,美国经济可能会面临崩盘的风险。
美国现在真是麻烦不断,就像破房子遇上连夜雨。
国内民众怨气很大,埃隆·马斯克和白宫官员吵得不可开交,物价上涨让大家对“对等关税”的态度变了。
超过七成美国人认为关税会长期损害美国经济,大家开始反思关税政策的利弊。大型商场直接把关税增加的成本算在商品价格上,让消费者直接承担,这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关税带来的坏处。
所有这些问题堆在一起,让特朗普政府感到非常棘手,真是左右为难。
韧性与反击并存
面对美国的持续施压,中国展现出灵活的应对策略,没有采取过激的报复行动,而是采取渐进式增加关税、积极寻找新的贸易伙伴等方式。
美国感受到压力,同时积极拓展与欧洲、日本等经济体的合作,构建更加多元的贸易格局。
中国商务部同步宣布对部分高科技美国产品加征关税,精准地反击美国。
这些措施针对人工智能芯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这不仅是反制措施,也直接针对美国的核心产业。
中国还采取了限制稀土出口的策略,以此制约美国军工生产,例如对F-35战机零件可能造成的供应中断,直接触及美国的弱点。
此外,中俄能源贸易逐步转向人民币结算,以及中国黄金储备的持续增长,都在动摇美元的主导地位,展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力。
刺激国内需求,提高大家的购买力,更能看出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发展空间。
这句话表明了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决心和信心。
中国之所以有底气应对,是因为拥有全球最全面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市场。
中国第六代战机试飞视频公开,显示中国科技进步迅速,和美国在该领域发展缓慢形成对比。
关税战的教训与启示
特朗普挑起的关税战,结果并不如意。
它没能达成原定目标,反而让美国经济的弱点和战略上的不足显露出来。
中国在应对贸易战时,表现出了强大的经济韧性和灵活的应对能力。
这场贸易争端也让大家明白,单边主义走不通,多边合作才是正确的方向。
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崛起的趋势已经很明显。
美国的问题在于,他们可能太自信了,觉得自身能力很强。同时,他们对中国的承受能力估计不足,也忽略了盟友可能产生的不同意见。
而中国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当下的局势,抓住了发展机会,并且积极主动地寻求国际合作。
这样更清楚地表达了各自成败的原因,也更贴近日常口语。
未来的国际贸易会变成什么样?美国会如何改变自己的贸易策略?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信息: